早一陣大象寫了一篇《電子墨水屏閱讀器到底比書好在哪?》的內(nèi)容,今天就反其道而行之,來聊聊紙書到底好在呢?
沉迷紙書,很多人會說是在紙頁間的溫度,指尖撫過一本本書脊,翻開每一頁紙都能讓人感到踏實——這是電子屏幕永遠(yuǎn)無法替代的觸感。紙書的存在,是一場與時光的對話。翻頁時紙張的窸窣聲、印刷油墨的淡香,甚至?xí)箯澱鄣暮圹E,都在提醒我們:閱讀不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感官的沉浸。
如果封面下足功夫,那么每一下的接觸自然更加真實。
手握一本紙書,專注力像被輕輕攏住的燭火。沒有彈窗、通知或藍(lán)光的干擾,只有文字與思緒交織時的純粹。紙頁上的鉛字仿佛被賦予了重量,一行行沉淀成記憶的錨點。即便多年后重新翻開,折角的段落、褪色的批注,都成了個人歷史的注腳。
有人說紙書笨重,但這恰是它的魅力——真實可觸的分量,如同思想的質(zhì)地。當(dāng)然,它可能真的會很很重。
一本舊書在流轉(zhuǎn)中泛黃、卷邊,卻因人的體溫與目光,逐漸生長出獨一無二的故事。當(dāng)數(shù)字洪流裹挾一切,紙書依然固執(zhí)地站在那里,像一座沉默的燈塔,證明著閱讀本該是一場莊重的儀式。
當(dāng)然,如果一本書特意做了作舊,那么更是只有紙書才能真正體驗書的本來魅力。
有些紙書能讓我們感受到書不只是書。
跟《忒修斯之船》類似的還是上面這本《雙峰:神秘史》。
說完這些感性上的差異,那么接著來說說更理性的優(yōu)勢——安全性紙書更強,不論是書的內(nèi)容還是書本身。
比如之前亞馬遜國區(qū)停止Kindle相關(guān)業(yè)務(wù),雖然亞馬遜留足了時間給用戶下載云端文件以及自己購買的書籍,但是對很多不熟悉電腦的用戶來說真的難過登天。而現(xiàn)在亞馬遜直接不允許把電子書文件下載到電腦上,同時也不允許把電子書文件直接拷貝到設(shè)備上。而像微信讀書的全部內(nèi)容都依賴于云,一旦停止服務(wù)就永久滅失。
如果不考慮正版,我們也能“狡兔三窟”來使用NAS和網(wǎng)盤備份好自己的電子書文件,然后購買一個支持本地閱讀的閱讀器就能輕松閱讀。不過非正版文件這個事情,一直都不在大象的討論范圍內(nèi)。
紙書相對來說就沒有那么容易滅失,除了水火之禍,現(xiàn)代人基本也不用擔(dān)心“白魚”糟蹋書,安全系數(shù)還是不一樣的。唯一讓人無奈可能就是房價,家里實在沒辦法放得下那么多書了。而紙書的滅失最大概率的恐怕就是借出去的書,不還或者污損都是讓人煩惱的事情。唐人杜暹在其藏書皆鈐“清俸買來手自校,子孫讀之知圣道,鬻及借人為不孝”之印,希望子孫善守先人手澤,勿借勿賣,不然未盡孝道。明代陳弘緒曾派人借其岳丈焦竑藏書,焦卻告訴來人“焦氏書誓不以假之”。近代學(xué)者葉德輝為防杜親友開口借書,常在書齋標(biāo)貼一紙條:“老婆不借,書不借”。所以不想書丟了,就堅決不把書借走。
電子書還有一種“滅失”是版本的滅失,不論是遠(yuǎn)去的Kindle還是現(xiàn)在流行的微信讀書,書有了新版本都會自動更新圖書版本,很多時候閱讀平臺并沒有細(xì)分各個版本。
2024年新版以2015版同名雜文集為基礎(chǔ),保留倍受讀者喜愛的篇目,刪去15篇,新增17篇,使全書編排更具主題性、完整性。
這么大的差異,有些作者都能單獨出一本新書了,可是這僅僅是一個“增訂版”,如果我們沒有保存舊版的電子書文件,可能就再也看不到舊版本了。可是紙書就不存在這個煩惱,只要書在,它就不會變,不用擔(dān)心舊版被更迭而出現(xiàn)內(nèi)容變化。
還有一種滅失是電子閱讀平臺對內(nèi)容的“限制”,比如不合規(guī)內(nèi)容的屏蔽,可能是整本書不顯示,或者部分內(nèi)容被優(yōu)化,說不好書都沒有了我們都沒有發(fā)現(xiàn)。
反而這種就只能找著電子版了。
比如這本《牛津大學(xué)終極昆蟲圖鑒》屬于大象看到就走不動道的圖冊,接近40*40cm開本,只有紙書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同類題材的科普類圖書,主要有大圖的,大象都推薦入手紙書。
那么精美的照片,必須要保證顏色的準(zhǔn)確度。
再比如這本《情有夢通:齊白石筆下的四季生機》。
紙書的精度還在于我們可以用放大鏡來看,而顯示屏只能看到放大的顯示管了。
中國古人在作畫的時候會說“墨分五色”,那么就對色準(zhǔn)和清晰度必須有足夠的要求。
同樣必須只能紙書的還有攝影集。
這類書就不會有電子版,除了紙書就真的沒有其他選擇。
最后要說的自然是簽售本,我們總不能拿著閱讀器去讓作者簽名吧(雖然Kindle有“簽名版”機型)。
紙書還是電子書,更多只是個人的喜好,不論喜歡哪種,或者不論不喜歡哪種,都是一種選擇,大象只想說,多讀書,少折騰。
跟大象一起讀好書,好讀書,讀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