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 精靈#1 本身并不帶行車記錄儀,路上開車還是怕萬一遇到緊急情況,所以需要額外選購一個,搜索了幾個記錄儀,經(jīng)過對比,覺得剛出的新品 360 G900 好像還行,于是在 PDD 搜超級秒殺弄到了-100 的券,493 元到手,估計也是歷史低價了。
安裝體驗
360 G900 還送一個 64G 的 U1 卡,不值錢,但是方便,家里已經(jīng)很多 TF 卡了,正好要帶 smart 精靈#1 出來貼膜,于是就叫別人順便幫我安裝一下。
smart 精靈#1 的頂部預留了接口,其實很多人都測試過,是可以接轉接線來安裝記錄儀的,避免了自己去保險盒接電。網(wǎng)上可以找到一家選擇功夫牛同款接電,本來我是買盯盯拍 mini5 的帶停車監(jiān)控的降壓線,都是 type-c 接口,但是換 G900 的話不知道是否兼容,正巧老板也買了 G900,說先測試一下,等到他說同樣適用,再給我發(fā)貨了。
有很多人考慮不要停車監(jiān)控的線,就是擔心會讓電瓶虧電,原來我家的燃油車也是只用點煙器接電,停車自動斷電?,F(xiàn)在是因為這個攝像頭轉接線自帶降壓保護功能,再加上網(wǎng)上說 smart 精靈#1 會智能給電瓶補電,也可能是新能源車現(xiàn)在都有這個功能,所以我打算吃第一口螃蟹,看看能否用上停車監(jiān)控功能。
包裝也很簡單,既然要走頂部的線,那么 360 G900 自帶的點煙口充電器和數(shù)據(jù)線就可以不需要用了。
當初看這個記錄儀也是因為小巧,本來 smart 精靈#1 的頂部空間中間都占了一大部分,為了美觀和視野,只能在右邊盡量的湊近貼,這個線盡量塞在頂棚里,但是多少會露出一點,上部分留一點空間給 ETC 用。
這個 G900 自帶一個小屏幕,其實記錄儀有沒有屏幕不是很必要,這個屏幕臨時看個回放數(shù)據(jù)還可以,另外就是有屏幕用按鍵來操作設置也容易點,平時熄屏的時候就是時鐘,給副駕駛和后排看看用。
從主駕的角度去看,大部分都遮住了,還不算礙眼。
從外面看是一顆大眼睛,顏值還行,這個鏡頭可以稍微的調(diào)一下角度來對準馬路中間。
以前用過一次 360 行車記錄儀,結果現(xiàn)在 APP 根本搜不到這個 G900 的連接,不得已看一下說明書,才知道現(xiàn)在又出了一個 360 智慧生活的 APP,順利連接了。在 APP 內(nèi)可以看到,這個 G900 是支持 4K30FPS 和 1080P 60FPS 的,高幀率看起來會流暢一點,后面我會測試 4K 和 1080 的區(qū)別。另外支持縮時錄影其實就是延時攝影,1 分鐘變 1 秒,最后合成視頻,主要就是停車后開啟。
這個 G900 也支持語音控制,比如我要拍照,我要錄像,以及提醒前車啟動,行人注音的功能,不過后者在現(xiàn)在的新能源汽車中,輔助駕駛功能都是標配了。
畫質(zhì)測試
白天正常情況下,比較遠的車牌都拍的很清楚,畫面比較銳,顏色還原比較準。
然后是大中午太陽頂光,武漢的天空都是灰蒙蒙的,車牌中近距離都比較清楚,稍遠一點也看的到。
這個也是中午拍的,旁邊的灑水車送了一道彩虹,正好這個畫面角度比較特殊,太陽在背后,前車車牌正好是太陽反光的位置,是看不清的,不過開動后只要角度變一下就能看清楚。
然后是下午,太陽西下,迎著太陽的方向,大逆光的情況下,車牌反而還算看的很清楚。
到了晚上,車牌還算看的比較清楚,可能是車燈的角度問題,正好差一點照到車牌,估計要往下調(diào)整一下,不過正面和邊緣看車牌還是看得清的,這個夜晚我已經(jīng)換到了 1080P 的分辨率。
另外就是對比下 4K 和 1080P 的區(qū)別,上面是 4K,下面是 1080P,放大后還是能看出明顯的差距,4K 放大后都比較銳,細節(jié)會更好。
總結
感覺當年買行車記錄儀都是 200 多元就夠用了,現(xiàn)在好一點的行車記錄儀都到 500 元左右的價位了,行車記錄儀的核心目的,還是能拍到車牌,能穩(wěn)定記錄不丟視頻。其次比較重要的就是停車監(jiān)控功能了,畢竟特斯拉的哨兵模式還是挺有用的,有時候晚上別人倒車不小心碰到自己的車,然后開溜的例子也有。至于其他的附加功能比如語音提示和操控、車道保持提醒、行人提醒、前車起步提醒都是錦上添花的功能,老司機用不上,新手前期可以輔助使用一下。
關于分辨率,我建議日常就選擇 1080P 60FPS,高速運動中拍下來截圖會很明顯,占用體積更小。至于4K 就是洗車后,出去路上有好風景的時候,可以記錄下當個第一視角。
廣告聲明:文中若存在對外跳轉的鏈接(涵蓋商品鏈接、超鏈接、二維碼等各類形式),其目的在于為您呈上更多與內(nèi)容相關的產(chǎn)品信息,助您迅速甄別。但我們不對其做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煩請您謹慎參考,依據(jù)自身的需求與判斷來做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