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年前提到電競鼠標,玩家腦海中幾乎只有三個名字:Logitech(羅技)、Razer(雷蛇)、SteelSeries(賽睿),他們幾乎統(tǒng)治了從入門到頂配的外設生態(tài)。但近兩年你會發(fā)現(xiàn),這些傳統(tǒng)大廠的腳步慢下來了。
而就在這一片放緩的背景下,一批國產廠牌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力并且瘋狂內卷,在2~3年的時間內直接崛起成為一線大廠。在“百元鼠標能打旗艦”的國產內卷戰(zhàn)場上,ATK 則絕對是那個悄悄登上牌桌、然后越打越兇的品牌之一。
從入門級到高端旗艦,ATK 為眾多外設玩家提供了多樣且實用的選擇。無論是性價比極高的蜻蜓A9系列,還是定位旗艦的烈空X1系列,ATK 正在用實際表現(xiàn)打破“好鼠標必須貴”的傳統(tǒng)觀念,為預算有限的玩家打開了全新的可能性。
我這次入手的就是ATK烈空X1 Ultimate(大師版),它給到的使用反饋完全對得起旗艦鼠標水準。并且定價只在國際大廠的入門價位上,尤其是在當前各類國補疊加之后,實際到手價也就 300塊 出頭,同配置可以說沒有更低更靠譜的選擇。
使用結論提前主要是為了方便大家閱讀,細節(jié)部分請看后面幾節(jié)。
ATK烈空X1整個系列,是國產最經典的類 毒蝰V3 Pro專業(yè)版 模具。目前主流鼠標性能都很不錯,最重要的還是模具。我20cm大手,烈空X1大師版的握感體驗比較飽滿,不會頂手心,配合宣傳的冰感涂層(不用貼防滑貼了),這個模具重量性能體驗沒得說。不過X1大師版?zhèn)孺I位置設計的更靠前一些,用我手頭的其他幾款鼠標做比較,大拇指與側鍵相對位置最為接近的卻是GPW,只能說剛剛好!邀請了幾位朋友試用,總結下來我認為更為適合習慣抓趴,且手長在17.5cm~20cm的大手玩家。
歐姆龍光微動反饋感不錯,稍微有些偏硬。左右鍵一致性沒問題,中鍵挺利索,刻度滾輪反饋平平~我手里這只4k/8k回報率下使用,還沒發(fā)現(xiàn)過漂移現(xiàn)象。500mAh電池,開著高回報玩游戲的話,閑著沒事就沖一沖吧,C口沖得很快。
ATK烈空X1系列目前已經非常穩(wěn)定,支持七天無理由,出問題也可售后,完全可以做到平替。
對稱但右手型游戲鼠標,冰感涂層,,無孔超輕量化設計,重量54g左右。
PAW3950 Ultra傳感器,LOD檔位較多,雙模支持有線/無線8k,標配接收器。
主控Nordic52840,額外增加一顆沁恒芯片用來支持有線8k。
主鍵歐姆龍光微動,側鍵環(huán)諾微動,使用 FSWITCH E10 滾輪。
第二代Smartspeed Wireless低延遲傳輸技術,8K模式平均按鍵延遲0.4ms左右。
內置 500 毫安時電池,普通場景續(xù)航約 150 小時。
大師版入手額外贈送聚氨酯底類土面料鼠標墊,ATK【烈】,紅色,尺寸490x420x4mm,質量非常不錯。
整體包裝的黑金配色,正面筆力遒勁的金色“烈空”二字霸氣十足,視覺沖擊力非常強。ATK 明顯在包裝氣場上下了不少功夫,國風魂、西式皮,好看傳神。
背面主要以信息展示為主,右下角的「BLAZING SKY」LOGO 搭配金屬字體,帶出一點戰(zhàn)隊涂裝的味道。
主要內容物:鼠標本體,隨盒附帶的8k回報率接收器。
盒內配件不多,走的是簡潔實用路線:一條 Type-C 編織線,一張產品保修憑證,以及一本用戶說明書。
線身采用編織包裹,柔軟度不錯,接頭處做了防折彎處理,插頭上還有 ATK 的壓印 Logo,細節(jié)拉滿。雖然如今無線已經成為主流,但對于很多玩家來說,一根做工優(yōu)秀的線仍然是標配,ATK 顯然也沒想省這點成本,真的在往大廠標準看齊。
除了常規(guī)配件外,ATK 還附贈了一套白色防滑貼和備用腳墊。不過鼠標本體自帶的是一層細膩的輕磨砂涂層,防滑能力本身就相當不錯,哪怕手心稍微出點汗沒貼 grip 也不會有打滑的不安感。
ATK 烈空 X1大師版有黑白兩種顏色可選,白色更適合我的桌搭,比較有視覺效果。如果大家要帶著鼠標四處顛簸,建議還是選擇更沉穩(wěn)耐臟的黑色版。
與傳統(tǒng) USB 接收器相比,ATK 的這枚 8K 接收模塊完全是一副“主機級”的架勢。五邊形外殼配上機甲線條切面,冷峻中透著銳氣,正面刻著「ATK 8K」字樣,暗示它的性能級身份。
點亮后,底部會呈現(xiàn)出一圈 RGB 呼吸燈,可以提升桌面氛圍感,作為開機時的狀態(tài)提示燈也不錯。
不過最重要的并不是它外形,而是它內部支持的8000Hz 輪詢率。相比普通無線鼠標的 1000Hz,這枚接收器能實現(xiàn)高達 0.125ms 的回報周期,配合ATK烈空X1大師版開啟 8K 模式后,延遲感都進一步壓縮,跟手性顯著提升。
ATK烈空X1大師版的對稱右手設計讓它握起來更自然貼合。
模具類似類毒蝰V3P專業(yè)版,整個造型做的比較飽滿,屬于偏細長的萬金油模具。
烈空 X1 大師版將背部的最高點稍作后移,這種微調整在實際握持中能帶來不同的反饋。對于習慣前掌貼合、抓握靠前的用戶來說,這種布局可以很好地避免“頂手”或“硌手”的問題,整體貼合感更自然。
后背隆起高度適中,既能兼顧趴握和抓握,也更符合主流中手尺寸的力學分布。
鼠標右側采用了明顯的內凹曲線設計,對比常規(guī)對稱鼠的“直溜側邊”,習慣將無名指自然前伸、貼在側邊的用戶,不會感到局促或擠壓,恰到好處的內凹能夠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指腹落點,大大降低長時間握持帶來的疲勞感。
主鍵與側殼接縫處加入了防夾處理。
左右鍵的回彈反饋很爽,聲音也非常清脆,“叮叮?!彼闶菤W姆龍光微動的特色之一了。滾輪比較緊致,段落感比較強。
和此前的 Pro 版本相比,ATK烈空X1大師版在底部腳貼設計上有了明顯變化,改用了更大面積的一體式大腳貼方案。大腳貼帶來的最直接好處就是滑動時的阻尼更均勻、摩擦感更線性,通俗點就是平滑度非常好,不論是甩槍還是微操點射,鼠標都更容易跟手。
不僅如此,大腳貼在不同材質鼠標墊上表現(xiàn)也更加通用,尤其適合喜歡速度與穩(wěn)定兼顧手感的玩家。
不過在整體功能設計上,烈空X1 大師版也有一點小遺憾——它并沒有配備 DPI 快捷切換按鍵。對于習慣在不同游戲或任務中快速切換 DPI 的玩家來說,這點可能略顯不便。
好在 ATK 提供了網頁端的 HUB 驅動支持,可以通過網頁平臺對 DPI、輪詢率、按鍵宏等進行全面自定義,兼顧輕量化和可玩性,也算是在“無物理 DPI 按鍵”的設計取舍中做了補償。
關于驅動配置,可選擇網頁版或客戶端上進行操作,兩者功能性方面并沒什么差距。
我以web端來進行演示。
連接好鼠標后,點擊配置文件,默認三個板載配置,提供了改鍵、DPI、性能、其他設置四個可調節(jié)板塊。如果需要改鍵,點擊對應區(qū)域即可。
鼠標核心搭載的是原相 PAW3950 Ultra 光學引擎,配合 Nordic 52840 主控芯片,DPI 調節(jié)范圍覆蓋從 10 到 30000 的原生分辨率,支持插值至最高 42000 DPI,滿足從日常辦公到高端 FPS 電競的一切使用場景。
可用不同顏色圖標加以區(qū)分,添加完畢后會自動顯示在拖動條上。
輪詢率方面,X1 大師版最高支持 8000Hz 的回報頻率,官方推薦搭配 ATK 8K 接收器使用。
關于輪詢率,其實對于設備性能要求也沒那么的高。我們可以先進入游戲,逐個檔位測試,感受到卡頓后進行降檔即可。如果平時打瓦或CSGO,2k/4k個人感覺也足夠。
移動同步、直線修正、波紋修正雖然都有提供,但除非場景需要,我個人并不推薦在日常游戲中開啟這些選項,尤其是 FPS 類游戲,指哪打哪的真實軌跡明顯更重要。
ATK 絕鯊固件的電競模式則建議開啟,能進一步優(yōu)化輪詢率與按鍵響應速度,帶來更絲滑的操控體驗。唯一的代價是功耗略有提升,可能對續(xù)航產生一定影響。
LOD高度則需要我們自行調試,根據日常抬放鼠標的習慣,調整到抬起鼠標至指針不會亂動即可。
按鍵防抖則不宜過高(有延遲)或過低(誤觸),可以選擇一個中檔位,我日常則設置在4ms。
其他設置中則可檢查更新固件、配對接收器、恢復出廠設置等操作。
眾所周知,常見的鼠標要想獲得更高的回報率,往往需要設置更高的DPI。按照我個人的使用習慣,將DPI調整為8000,游戲和日常都是固定在這個DPI。
然后打開測試軟件,選中鼠標,并選擇8000最高檔位。正常應該顯示完整的鼠標型號,不過我測試使用無線8k接收器連接,所以名稱會改變。
模擬FPS游戲內探圖行走時的視角移動速率,測試值在4000~5000內波動。進行持續(xù)快速劃圈操作,測試值穩(wěn)定保持在7950以上,基本沒掉下來過。
將DPI調整至1600,選擇4000檔位進行測試。模擬大幅度視角轉換,甩狙等操作,測試值可以輕松跑到4000以上。進行持續(xù)快速劃圈操作,測試值也能來到到7500左右。
之后我又在多款鼠標墊上進行測試,測試結果依然穩(wěn)定。也就是說,這款鼠標受鼠標墊的影響很小。
ATK烈空X1大師版作為國產第一檔鼠標沒什么太大爭議。
如果追求極致重量,烈空X1 Pro就完全足夠,如果追求極致性能則建議選擇Ultimate大師版。但目前國補加持下,本著買新不買舊原則,300出頭的大師版直接拉滿顯然更為合適,更何況還送一個又大又帥,且質量不錯的鼠標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