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春節(jié)打工人們陸續(xù)回到崗位,地鐵上的人流量是最能體現(xiàn)了,特別是有著死亡三號線的廣州地鐵。
三號線到底有多擁擠,不實地感受是難以描述的,什么摩肩接踵,張袂成陰,揮汗成雨都不足以形容了,反正人多的時候記得要拿好自己的手機,不然就成為路上的倒霉乘客了。
根據(jù)《2024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jiān)測報告》的數(shù)據(jù),我國特大城市的平均通勤時耗高達39分鐘。
北京的60分鐘以上通勤比重更是高達28%,而長時間通勤里的主要選擇都是地鐵。
當然,這個長時間通勤在國外一樣是個難以解決的大問題,所以今天就來聊聊這本《通勤夢魘:東京地鐵與機器的人類學》。
本書作者細致入微地透視了東京通勤地鐵網,向我們展示了,融入一種一直在超負荷邊緣運轉的系統(tǒng)將如何對一個共同體帶來生理和心理的嚴重不良影響,但與此同時,融入這種系統(tǒng)也創(chuàng)造了一種集體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有著獨特的局限性和可能性。
本書是對東京通勤經驗、歷史和文化的一次富于創(chuàng)新性的民族志研究。與此同時,它也有很強的理論上的野心,即試圖通過我們與技術的關系以及我們可能的生態(tài)學未來進行思考。隨著大城市人口增長,未來,更多的基礎設施甚至地球本身都要超負荷運轉(就像東京地鐵一樣),我們需要思考這種運轉,思考我們與這些科技設備、基礎設施和機器如何共存的問題。
作為亞洲的第一個地鐵系統(tǒng),東京地鐵也是世界上最復雜,客流量最高的地鐵系統(tǒng)之一。
銀座站更是會教育每一個沒有做好準備的游客,而圍繞地鐵本身可以聊的話題也不少。
正如前面說的“特色”——紀律,其實是一種長期教育的結果,書中還專門考據(jù)了宣傳海報,從海報的顏色(可惜這本書沒有另外增加彩圖)到使用的語氣,怎樣去增加乘客對海報宣傳內容的接受程度以及付之行動。
這種“守規(guī)矩”的行動通過每天的通勤讓整個社會更加“系統(tǒng)化”,可以說是日本社會塑造了這種文化,也能說是這種文化塑造了日本社會。
次生文化和反道德行為自然也不會缺席,在壓抑——文化與通勤——中幾乎可以說是一種必然,有關地鐵的這些問題是影視作品和新聞的常客了。
雖然國內的地鐵“規(guī)矩”文化還沒有那么普及,但是東京地鐵中的問題倒是有了苗頭,這個問題其實也值得我們去重視。
書中還從技術上探討了地鐵系統(tǒng)優(yōu)化問題,擺脫技術悲樂觀主義等傳統(tǒng)技術技術哲學框架,拋棄人與機器的二元對立,打破“人的本體論”思維,思考什么樣的機器是好的機器,什么樣的技術是好的技術。
要使機器或技術更具效率,完美的結構、絕對的精確以及對系統(tǒng)的遵從或許都不是最為必要的條件,而技術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保持“不確定性”,以及人與機器間相應的融合互動的策略才至關重要。
畢竟現(xiàn)代人越來越依賴公共交通系統(tǒng),大型地鐵系統(tǒng)每天都搭載著千千萬萬的人,怎樣破除夢魘就顯得非常重要。
這本《通勤夢魘:東京地鐵與機器的人類學》并不能減少我們在通勤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但是可以讓我們以平常心去處理通勤中的不愉快;另一方面我們可以認識到一種全新的民族志調查模式。
最后還是那句話,跟大象一起讀好書,好讀書,讀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