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基于作者幫助朋友,對其未支持PCIe4.0的旗艦級處理器與主板原系統(tǒng)升級,使用WD_BLACK AN1500達到媲美甚至超過市面上現(xiàn)有PCIe4.0固態(tài)實際使用效果的相關測試,所以本期文章中您將看到:
固態(tài)硬盤的物理接口基本就這四種:SATA接口、mSATA接口、M.2接口(SATA與PCIE協(xié)議)和PCIe接口。
SATA接口
SATA是Serial ATA的縮寫,即串行ATA接口。最高級別的SATA3.0也僅有6.0Gbps的帶寬,除去損耗這些SATA接口的固態(tài)也僅僅是能達到550MB/S的傳輸速度,SATA 2.0下更是只有300MB/s的速度。
mSATA接口
mSATA接口全稱是mini-SATA接口,當初是為了給筆記本/工控機這類內部空間緊張的設備提供SSD設備制定的。其總線、協(xié)議和傳輸速度均與SATA3.0別無二致,雖然在物理上,其接口與網(wǎng)卡的mini-PCI-E是一致的,也分為半高全高兩種大小。但相應的引腳定義是不同的,一般不能通用(個別筆記本可復用),貿然亂插開機可能造成設備損壞。一定要詳細確認主板上的絲印標注、他人經驗或者筆記本使用手冊中的描述。
M.2接口
M.2是Intel推出的替代MSATA新款接口規(guī)范,也就是我們以前經常提到的NGFF,英文全稱為:Next Generation Form Factor。M.2接口固態(tài)硬盤主要優(yōu)勢在于體積相比傳統(tǒng)的SATA3.0、MSATA更小,并且讀取速度更快,對于一些移動設備兼容性更好。按硬盤的接口分為M key接口和B&M key接口,按插槽分為SOCKET 2(B key插槽)與SOCKET3(M key插槽)。
而M key& B key接口的固態(tài)可以兼容兩種插槽,SOCKET 2(B key插槽)支持PCI-E x2總線和SATA總線。其中PCI-E x2總線理論速度能達到雖然很高,但是相較于x4的總線還是損失一半的速度,SATA總線理論速度能達到600MB/s。而M key& B key接口的固態(tài)可以兼容兩種插槽,SOCKET 2(B key插槽)支持PCI-E x2總線和SATA總線。其中PCI-E x2總線速度能達到1000MB/s,SATA總線速度能達到600MB/s。
PCIe接口
在NVMe標準還沒有產生之時,為了突破mSATA的帶寬瓶頸,PCIe規(guī)格的固態(tài)應運而生,但在當時主要還是x4規(guī)格。隨著NVMe標準的產生和PCIe標準的更新,我們常見的M.2固態(tài)成為了裝機主流。AMD在Zen2時代開啟了全面PCIe 4.0支持,而現(xiàn)在Intel的10代酷睿i依舊還是PCIe 3.0。這個時候,為了Intel的10代酷睿前的旗艦產品就不能享受到高速了么?也不是,這次的WD_BLACK AN1500就采用了x8規(guī)格,只要對應平臺的第二條PCIe x16插槽能支持x8以上的接口規(guī)格就才能享受到x8規(guī)格的PCIe固態(tài)的快感
這次的測試平臺是:
不過由于裝機年代太過久遠,現(xiàn)在也就留下這么張主板圖而已,那么大個機器就不要拆機了。很多主板雖然有不止一條PCIe插槽,但實際上很多二插槽是不能運行在x8/x16模式下的。后面會盤點相關的適用主板列表,想更進一步了解的話可以移步第7小節(jié)。
PCI-Express(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是一種高速串行計算機擴展總線標準,電腦的內部通信互聯(lián)可以基本理解為全部掛載在PCIe總線上,各種外部接口與CPU的通信也是通過PCIe總線進行的。我們平時最常見的PCIe接口的設備就是顯卡了,而像聲卡、網(wǎng)卡、采集卡和各種PCIe轉外部接口的設備也都是實打實的設備,規(guī)格實際對應的是PCIe金手指的長度。以C8H(Wi-Fi)舉例,有兩條直通CPU的PCIe插槽(帶加強裝甲),這兩條插槽可以運行在單槽x16或者雙槽x8/x8的帶寬下;而另外一條x16規(guī)格的PCIe插槽則是只能跑在x4的帶寬之下;最短的PCIe插槽則是x1規(guī)格的,自然也只能跑在x1的帶寬下。
當然如果需要兩條x8的話肯定是要CPU支持的,以9900K為例,其在intel ark的參數(shù)表中顯示共有16條PCIe 3.0總線通道。那么9900K是只有這16條通道么?并不是的,這里的16條是指能通過通用PCIe插槽擴展從而直連到CPU的。如果使用上面的華碩 ROG Z390-H Gaming的話,那依據(jù)這里的CPU數(shù)據(jù),上面兩條PCIe插槽理論上就能工作在x16或者x8/x8的狀態(tài)。
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問了,你不是說其他接口最終也是都掛在PCIe總線上的么,這里不是都用完了么?當然是這里并沒有把核顯與CPU鏈接的四條PCIe通道和通過DMI3.0將四條PCIe通道掛載到PCH,PCH通過時分復用分出24條PCIe總線,從而再去將SATA、USB、LAN這些接口分離轉接出來。所以像X系列的處理器的PCIe總線條數(shù)就是最低也是x16,x28/44甚至x48都是標配了,所以如果你是X299的主板(非寨板)和LGA2066的處理器,直接放心上這塊就好了。
話不多說,先來看看WD_BLACK AN1500的外觀吧。WD_BLACK AN1500的包裝十分簡潔,打開蓋子就鞥看到固態(tài)本體了,當然本身金手指是有保護套的,結果哥們拆的時候直接就給扔了。黑色的外殼是黑盤一貫的風格,正面「WD-BLACK」、「AN1500」、「NVMe SSD」、「RAID AIC」這些字樣則是將相這塊固態(tài)的相關規(guī)格說了一大半。
側邊則是白色的透光罩,并在拐角處標記了「WD_BLACK」的字樣,這么一看還是有點帥的。
背面同樣是磨砂噴漆的金屬外殼,相關認證信息也都打在了上面。說通俗點就是這塊固態(tài)也有背板設計,這樣不管是散熱還是結構強度都不存在任何問題,不會對固態(tài)本身和主板造成什么不良影響。最重要的當然還是這條x8的金手指,這也是WD_BLACK AN1500保證其速率能夠比肩甚至超越現(xiàn)在市面上PCIe 4.0固態(tài)性能指標的底氣和基礎。
西數(shù)的所有硬盤都可以通過DashBoard儀表盤來查看相關屬性并進行控制。軟件分為五個頁面來展示W(wǎng)D_BLACK AN1500的當前狀態(tài)信息和進行控制,分別為狀態(tài)、性能、工具、設置和RGB。要注意首次安裝儀表盤時,可能會出現(xiàn)進度條不動,相關文件不下載的情況。這時可以換個時間重新安裝軟件,基本就能解決了。
「狀態(tài)」是對當前存儲容量和可可用情況、溫度、硬盤健康狀況和接口速度進行了展示。
「性能」部分則動態(tài)跟蹤當前硬盤的運行狀態(tài)與TRIM控制。
「工具」這個部分則是包括了固件更新、擦除硬盤、S.M.A.R.T信息這些功能,而本身硬盤的更詳細設備信息也是在這里來看。
「設置」中則是對軟件自身設置和監(jiān)控顯示單位這些內容的具體配置項。
「RGB」則顧名思義,是能對WD_BLACK AN1500的燈光效果進行調節(jié),除了自帶13種燈效之外,也能兼容Razer、ASUS、Gigabyte和MSI四家的燈效控制。
硬盤本身是磨砂質感的白色透光罩,燈光一出來質感自然是杠杠的,不過哥們這臺機器沒怎么做燈光這些東西,也就不再多琢磨RGB效果了。
▼ATTO Disk Benchmark
ATTO測試中,16KB測試的寫入速率就達到了1.3GB/s,512KB及以上測試的寫入速率基本接近滿速了。讀取則是在4MB及以上的測試中達到了接近滿速的成績,這個性能對于實際使用
▼CrystalDiskMark
CrystalDiskMark測試中,讀取速率達到了6246.98MB/s,寫入速率則是達到了4221.36MB/s?;竞蜆朔Q一致,這還是實際使用了一段時間之后的測試結果。
▼TxBEBCH
在TxBENCH的測試中,32線程128K順序讀寫也達到了6034.692MB/s,寫入速度則是達到了4202.463MB/s,基本和CrystalDiskMark結果持平。
▼HD Tune Pro
在HDTune Pro測試中,大約在在13G之后,寫入速度從4000MB/s上下降到了在1700MB/s上下,基本就是緩內緩外的速度對比。讀取速度則是一直穩(wěn)定在5300MB/s上下,穩(wěn)定性也很不錯。
這次測試選擇了兩款游戲:《刺客信條:奧德賽》和《渡神紀:芬尼斯崛起》。原先的硬盤是SN750,對比游戲分別安裝在這兩塊盤上的加載速度,原理為手機掐表拍攝對比。其中《刺客信條:奧德賽》奧德賽的加載速度從23.6s提升到了15.9s,作為這么個超大地圖的游戲這個提升已經很可觀了。
《渡神紀:芬尼斯崛起》作為育碧魁北克工作室的新作,甫一發(fā)布是和塞爾達對標的。不過現(xiàn)在的整體精細度和風格還是有些拉胯,等一等后續(xù)更新吧。實際游戲中的加載速度也從11s提升到了5s,不過筆者估計可能是因為游戲本身限制,建議有其他平臺的小伙伴們自行對比一下。
上文已經說了針對不同定位的CPU,對應的PCIe總線條數(shù)都是不同的。像i7-8700K到i9-9900K這些則都是x16的PCIe總線配置,且均支持在雙槽x8的狀態(tài)下。所以是否入手WD_BLACK AN1500就要看主板了,畢竟若是主板只支持跑在x4的速率下??紤]到Intel這邊處理器的具體性能與核心規(guī)格下方,筆者認為僅有八代與九代的酷睿i高端系列才能利用起WD_BLACK AN1500這塊固態(tài)的性能:X299則是因為本身規(guī)格原因基本全部支持(寨板除外)雙顯卡交火(兩張顯卡均跑在x8的通道速率之下),甚至像超微的C9X299-RPGF能支持四路交火,實際可以無腦上了。所以僅對Z370與Z390進行不完整盤點,幫助大家確認是否適合入手安裝這塊WD_BLACK AN1500到自己的機器上:
WD_BLACK AN1500其實是通過Marvell 88NR2241這顆主控,將兩條PCIe 3.0 x4的WD SN730組成了RAID 0陣列。通過PCIe 3.0 x8達成6GB/s以上的傳輸速率,甚至超越了現(xiàn)階段市面上所售的PCIe 4.0固態(tài)。畢竟因為Intel設立的DMI3.0標準自身限制,其實原有的M.2固態(tài)性能很大程度上是略顯拉胯的。如果你是Z370/390這樣的消費級平臺,亦或是X299這樣的HEDT平臺,只要能夠滿足PCIe 3.0 x8的插槽和總線帶寬喂飽就直接入手WD_BLACK AN1500。相比將整臺電腦都替換掉的成本,入手這塊固態(tài)以一個較低的價格補齊相對性能短板還是很合適的。
如果覺得此篇文章對您有幫助的話,還請多多三連支持。這里是老鍋,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