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會細說,簡單開箱:
因定位入門級,PistonBuds的性能和特色相對另兩款新品是較普通的。
不過,以如此低花費獲得如上(包裝盒)性能,日常使用的話,也是完全夠用的。
PistonBuds的總續(xù)航為20小時(若1天用三小時,1周才需要給充電盒充電)
耳機的單次續(xù)航為3.5小時,給耳機充電1.5小時充滿,給充電倉充電2小時充滿。
似乎無快充,不具備調節(jié)音量和換曲(在手機端調節(jié))
內部。
附贈額外的兩對耳套,一根type-c充電線,還有兩份紙質文件(說明書和宣傳卡片)
logo給人印象很好,這似乎是第一次見到鏤刻的1MORE
這個細節(jié)的工藝,讓PistonBuds都不像低端產品了。值得點贊!
充電倉的體積在目前整個TWS市場中,個頭不算小,但肯定也不是大的。
就體積中規(guī)中矩那種。也吐槽不出啥。
開艙的凹陷設計。方便叩開。
背面。
充電倉和耳機本體的做工和質感比我預期的好,又結實,又工整。
取出的設計比較好,食指嵌入,稍稍用力向下壓,即可揪出來。
嗯,就這樣的。
另外,充電倉有較強的磁力,在放入耳機時會有“牽引感”,體驗很人性化。
有磁力牽引,這讓它即便是“倒過來”也不會掉落耳機。這在手忙腳亂時,也會給人些安定感。
背面兩個麥克風。上面針對環(huán)境聲、下方針對人聲。
配合ENC+DNN雙重通話降噪可以實現無損通話。
側面的這個孔應該是聲學設計的泄壓孔。
反正,作為消費者,你要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
耳塞頭背面被設計為凹面,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手指觸控時的“定位感”。
不過,我如果是設計師,我還會把這個凹面弄的再“粗糙”些,以此強化“指腹”與接觸面的摩擦力。
兩個觸點,L表示“左側”
這個造型真的好。從佩戴的角度來說,簡直完美。
左右皆主機,可單耳、雙耳使用,而且兩邊耳機基本可以隨意的從單雙切換,過程足夠輕松、從容。就這么來回切,我是沒發(fā)現啥異常,而且在大約3小時的連續(xù)聽歌過程中,也沒有任何莫名的“中斷”或是“異響”。總體性能穩(wěn)定。
搭配IPhone XR,《和平精英》游戲半小時,感到延遲有,但算是輕微,總體在目前的TWS里屬于較好的水平,以玩游戲的標準,它那點延遲,不影響整個作戰(zhàn)體驗。
音質還是亮點。PistonBuds和這個價位區(qū)間的主要競品漫步者TWS1相比,低音能量有較大的增強(下潛很深),且高音表現也差不多。也就是說在總體解析水準接近的同時,氛圍感還濃郁不少。從聽感角度來說,它甚至可能會讓你曾經以為的“不好聽”的音樂也變得“好聽”。
雖說定位很低,但它的調音卻可能是1MORE在非高端入耳式耳機中,迄今最“流行”、最“順滑”的,絲毫不“擰巴”,不會容你有“分析音質”的機會,直接用一耳朵的感染力炸醒你。
而且有趣的是,PistonBuds和索尼WF-SP800N(1200元)在氛圍感的呈現上,竟不相上下。是的,兩者調音近似,都是低音濃郁,且在濃的同時,還有夠蓬松且清晰的全頻輪廓。
其實這兩款真無線在低音部分的實力,都差不多是動圈TWS里面的優(yōu)秀水平了。所以,為了音質選PistonBuds也是很靠譜(性價比)的選擇。
至于對比目前售價250元的AKG K374BT,兩者風格有差異,素質也有高低,整體來說374BT更好,但374BT也可能是需要煲機,也可能是中頻偏高部分有一定的瑕疵,它的調音完成度可能還不如PistonBuds真無線更好。另外,如果喜歡勁道十足的低音型調音,PistonBuds也會是更好的選擇,畢竟更順滑,中高頻不刺耳,也耐聽。
至于對比諾基亞E3200。兩者都是我認為的不支持aptX,也有好音質的TWS入門級代表型號。論調音的扎實和密度感,PistonBuds更好,不過,要是喜歡亮堂、清爽的調音,那E3200也是當仁不讓的。前者強在信息量和調音的扎實上,后者有更輕快且更響亮一點的音色。
總之,PistonBuds優(yōu)點是做工很好、佩戴非常好、音質好、品牌大、通話功能好、價格夠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