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拼多多似乎杠上了特斯拉,劇情各種翻轉,不過今天不打算討論誰對誰錯,而是想跟大家探討一下,特斯拉到底有多大的魅力,能讓市場如此的追捧呢。
拼多多一直是個神奇的網站,從最開始的各種低價劣質產品到后來百億補貼的蘋果手機,大家一步步在對它改觀,而近期補貼2萬的團購特斯拉model 3活動,大家也欣然接受,能低價買到正品有什么問題?
不過特斯拉可不愿意了,本來車子只能我賣,定價權在我手上,而你拼多多給我來這手補貼降價,其他人也學著來搞,我這車子還怎么賣,所以對于消費者來說,誰便宜跟誰買,但是對于商家來說,這可是生命線是絕對不能退讓的。
事件最新的進展是武漢車主成功提車,不過是用親戚的賬號下單,幾經波折終于把車買到,不得不說這車買得真受氣,很多網友有著同樣的想法:市場那么多車,難道你就非要買特斯拉嗎?
特斯拉電動車獨一檔?
這就是今天想和大家聊的話題,要買一臺電動車是不是就非得特斯拉不可?
新能源汽車是未來的大趨勢,所有的車商都在發(fā)力布局新能源汽車,而新能源汽車有現(xiàn)在的盛況,特斯拉功不可沒,全球電動汽車領域的絕對龍頭,市值甚至超過歷史悠久的豐田,證明了市場對它的超高預期。
如果說17、18年你有足夠的預算想要買臺電動車,那么特斯拉絕對是你的首選,吊打一切。不過進入19年國產電動車的發(fā)力,除了特斯拉,你會有更多不錯的選擇,當然最好的還是特斯拉,畢竟國產了。
時間進入2020年,國產電動車迎來了大幅進化,有小鵬P7、比亞迪漢等正面硬剛特斯拉的新車,其他國產高端汽車也在陸續(xù)布局。
國產電動車目前的策略很明確,從產品定位上對標特斯拉Model S,從定價上對標特斯拉Model 3。所以從產品力方面看,小鵬P7、比亞迪漢這些新車是完全不輸特斯拉Model 3的,其實大膽的說,都不是同一個級別的產品,Model 3只能算它們的小弟。可從銷量上看,大部分國產電動車都是Model 3的小弟。
同樣的價格,你選誰?
從七月的銷量可以看出,特斯拉Model 3遙遙領先,這是很現(xiàn)實的問題,相同價格下,即使國產車的配置性能都比特斯拉的要好,但大部分朋友可能還是會選擇購買特斯拉。
購買一輛特斯拉,似乎不用任何的理由,因為它是全球新能源汽車的老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造型也拉風,你開著它一路上能收獲不少羨慕的眼光。而開一輛國產車,你可能要先說服自己,然后你還得跟你的家人和朋友解釋為什么要買它,然后它們會反問你一句:同樣的價錢,為什么不買特斯拉?
最近國產新車確實挺好的,特別是比亞迪的漢,顏值很高,而且內飾也是前奔馳設計總監(jiān)打造的,秒殺Model 3不在話下,三點技術非常先進,新電池技術足夠的安全,配置更不用說,應有盡有,價格也是跟Model 3持平,很多朋友笑稱:車標對調,銷量翻倍。
既然產品本身沒問題,那自然問題就出在品牌身上,特斯拉說白了大家就是覺得有逼格,而它也是這樣經營著自己的人設,為什么不愿跟拼多多有牽連呢,就是因為調性跟自己不符。而國產車最大的問題還是消費者不認可,這個問題相信大家都懂,可現(xiàn)在有好的解決辦法嗎?這得好好聊聊。
未來的路怎么走?
國產車由于起步晚,為了生存在早年肯定是做低端起步的,就像當年的國產手機,各種山寨、劣質產品,到了現(xiàn)在也慢慢追上來了。而新能源汽車則是彎道超車的好機會,政府大力引進特斯拉也是出于這樣的考慮,想通過特斯拉加快國內新能源產業(yè)鏈的布局,催生更多的優(yōu)質企業(yè)。除了特斯拉,國產電動車可以說是第二好的選擇,其他傳統(tǒng)車企由于體量太大,船大難掉頭,一時間也趕不上來。
未來很光明,但還沒到樂觀的時候,很多朋友第一輛車會傾向于選擇國產車,畢竟便宜,配置高,撞壞了不心疼,過幾年再換一輛合資的,大家都是這樣的心態(tài),所以國產品牌一直沒有高端車的身影,沒人愿意花高價錢買國產車,這又反過來讓車商不敢大投入研發(fā)高新技術,非常矛盾。所以一部分車商采用類似豐田—雷克薩斯的模式,獨立出新品牌主打中高端車型,例如吉利—領克,長城—WEY,奇瑞—星途,一汽—紅旗等,想要開辟高端市場。
老實說,傳統(tǒng)的燃油車市場,國產車沒什么勝算,因為合資車現(xiàn)在也在打低價牌,而且表現(xiàn)更穩(wěn)定。在能源結構改變的節(jié)點,國產燃油車無論如何是追不上國外品牌的,所以剩下的路只有新能源汽車,目前已經有不少造車新勢力了,蔚來、小鵬、理想、威馬、哪吒等,實現(xiàn)超越并不是空想,就像當年的諾基亞與蘋果。品牌差可以辦一個新的,車標丑也可以換一個好的,但技術不行是原罪,而現(xiàn)在扔掉燃油引擎,大家在電池這個新跑道上賽跑,而且還有像寧德時代這么好的企業(yè),我相信跑贏的幾率很大。
結語
在懂王各種制裁之下,國產替代的需求來得特別的迫切,雖然核心技術與國外差距還有不少,但國內經濟已經今非昔比,只要產品有足夠的質量和誠意,我相信消費者還是很樂意接納國產品牌的,希望以用國產為榮的時代趕緊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