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期間,我發(fā)文分享了一些覺得還不錯的機箱,得到了很多朋友的留言和討論,感謝各位的評論和支持。正所謂裝機一時爽,一直裝機一直爽,本次就繼續(xù)的來裝機體驗電腦機箱吧。
看慣了千篇一律的ATX機箱,偶爾看到一兩個ITX小機箱,眼睛都會發(fā)光。這不,鋁廠喬思伯又上新了一款抽拉式ITX機箱:喬思伯V8機箱,抱著我不花錢誰花錢的原則,火速入手了一臺嘗嘗鮮, 這樣才能有內容跟大家分享啊!其實是好久沒東西寫了,急啊 !
話不多說,直接開箱看看它到底是何方妖孽:
機箱的包裝也很ITX,包裝上也有機箱的外觀圖,乍一看還以為是音箱,越看越像。包裝左上角印著大大的喬思伯LOGO,中間位置看到了機箱型號V8 。
拆開包裝,先近距離感官體驗這個機箱,還真像一個音箱,哈哈。機箱從外觀上看就是一個標準的長方體,上下左右外殼是鋁合金材料一體成型的,整個機箱的表面呈現(xiàn)了一種淺灰色。機箱的每個側面都有鏤空的開窗設計,還配置了防塵網,所以不用擔心悶罐的問題了。另外,機箱的長寬高分別達到了249.5mm*390mm*260mm,體積達到了25L,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抱著出門,別人可能會誤以為我抱著音箱是來跳廣場舞的。
機箱后面也比較簡潔,可以安裝一個12cm或者14cm的風扇,顯卡也是適應主板的方向設置成豎裝的了。
除了機箱前面和兩側面布局了很大面積的散熱孔,機箱頂部也挖孔了,因為熱空氣是上升的,所以頂部設置成散熱孔會更加利于散熱,再加上這款機箱頂部支持240一體水冷或者2個機箱風扇,所以,這款機箱的散熱肯定是不要擔心的。
細看機箱前面板,差不多是由一塊方形鋁板組構成,下巴位置就是機箱的前面板控制單元,從左到右依次是:開機鍵,USB3.0接口*1,音視頻二合一插口*1,還有一個比較新的Type-C接口,機箱四周黑色部分其實都是網狀散熱口,對于機箱散熱很有作用,細節(jié)看下圖。
細看四周的散熱口,做工還是很不錯的,另外機箱鋁外殼也經過了倒角處理,所以不存在劃傷手的風險了,這也算是喬思伯機箱徹底的解決了邊緣倒角的問題了。
機箱左側面
機箱右側面
機箱的左右側面基本一致的,都采用了大面積的散熱網,雖然散熱問題解決了,不過新的問題來了,防塵能力可能就不會那么好了。
機箱后部也很簡潔,一個風扇安裝位,主板IO擋板位,2個PCI-E顯卡安裝位,還有一個電源接入口,細看開孔以及細節(jié)設計,都還處理得不錯。電源輸入端設計在右上角。
2個PCI-E擋板位的設計和做工還是挺不錯的,都是獨立螺絲固定著的,機箱的銘牌標簽也貼在機箱的背面,喬思伯V8。
機箱底部就是一體鋁外殼的閉合處了,四角都有橡膠膠貼,可以穩(wěn)固的擺放在桌面上。機箱細節(jié)嚴絲合縫,整體看上去很美觀,螺絲孔還采用了沉頭孔設計,裝配好的螺絲不會高出機箱外殼,好評~
4個橡膠腳墊雖然小了一些,不過用來支撐機箱綽綽有余了,試了一下腳墊的阻尼還是很充足的,機箱放下去基本就很難推動了。
這是一款抽拉式ITX機箱,裝機時需要拆掉后面的2顆螺絲,這樣才能將機箱內芯抽出。
機箱的抽拉很輕松,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費力,仔細觀察才知道,其實抽拉是在軌道上運動的,后文會詳細展示。
可以利用上圖的把手直接將機箱抽拉出來,特別是拆機更需要這個把手了,裝滿硬件的機箱也不會太輕,所以這個把手設計其實很有用。
機箱的結構還是挺巧妙的,外殼和內芯居然是互相獨立的,所以抽拉出機箱內芯的時候要注意拿穩(wěn),初步感覺這款機箱的玩法還是挺多的。
滑軌-機箱外殼
滑軌-機箱內芯
上面2張圖就能看到抽拉的導軌,所以裝機時抽拉機箱也不會太費力,妹子也可以裝機拉,哈哈。
機箱外殼的兩側面都設置了這種細密的散熱網,對于散熱有利,不過時間長了,進灰難免。從用料來看,還是蠻不錯的,散熱網四周布置了很多固定螺絲,拆洗防塵網也不會太難。如果機箱內部發(fā)熱量不大的話,可以考慮換成玻璃,或者亞克力,減少灰塵入侵的機會。
看看機箱的內芯,從正面看,像不像縫紉機?很像吧。機箱前面配置了一個20cm的大風扇作為主散熱風扇,即使整個機箱只有這一個風扇,也能全面照顧到。其實這樣更容易看出這款機箱的風道原理,前進后出,頂部輔助出風散熱。所以即使兩側面開窗封閉上,問題也不大。
機箱內部空間布局還不錯,左側主板位置,只支持ITX/DTX主板,還支持塔式散熱器,簡單卷尺測試高度,195mm高度的風冷散熱器也沒問題,當然如果上水冷的話就更沒有問題了,右側是電源艙和硬盤艙,空間布置得還不錯,涇渭分明。
機箱頂部也布置了水冷的固定面板,最高可以支持240一體水冷,或者安裝2個機箱風扇也是可以的,不過需要考慮和風冷散熱器的搭配問題,如何在itx機箱有限的空間里合理安排硬件才是最考驗人的。
機箱上面板也可以拆卸,4顆螺絲,拆卸后用來安裝水冷就很簡單了,對著空位安裝就可以了,難度不大。
從頂部看內部布局更加的清晰,特別是右邊電源艙,硬盤艙的布局,當然也比較考慮裝機者的走線水平。從電源艙的大小來看,支持SFX和SFX-L的電源,硬盤HDD和SSD都可以安裝的。其實我最擔心的還是電源線的走線,因為我是非模組電源,走線會比較麻煩。
機箱的電源接口從電源艙位置延長到了機箱后面,其實這也是很多ITX機箱采用的延長方式,ITX畢竟體積小,電源位置必須要移到合理的地方。
機箱的跳線簡化了一部分,取消了硬盤指示燈和電腦重啟跳線,其實這兩種線的實際用處并不大,一般都是擺設,這款機箱取消了也算比較務實了。
這款機箱對顯卡的兼容性還是很強的,最長可以支持到330mm長的顯卡,所以一般顯卡都可以安裝的,加上顯卡插槽都是豎著的,所以可以滿足一部分光污染用戶的需求。
機箱附件有:說明書和螺絲包,通過機箱說明書的分解圖可以充分了解機箱的內部構造,對裝機也很有幫助。
ITX平臺,你可別看它小,但他一點也不省錢,機箱貴、電源貴、主板貴,不過好在我是組建APU平臺,所以可以省下一只顯卡的錢,也算是另一種平衡吧。先來看一下配置:
很多用戶喜歡用AMD銳龍R5 2400G來搭建ITX平臺,這款U的性價比不錯,自帶的Vega11核顯應付一般家用足矣。
我使用的是華碩B450-I主板,尺寸17cm*17cm,主板雖小,功能卻很豐富,基本該有的都有,2個內存條插槽,2個M.2 SSD接口,一個PCI-E擴展插槽,還支持4pin 12V RGB、3pin 5V ARGB主板神光同步,總的來說,除了貴,哪哪都是好。
電源選擇的是銀欣ST450W銅牌電源,其實沒辦法才選擇的它,因為價格相對比較便宜,也帶得動我的平臺。雖然是非模組的,不過一分錢一分貨,將就著用用吧。唯一要吐槽的就是,這款電源的硬盤接口比較脆弱,居然被我整碎了一個接口。算了,還有兩個接口可以使用,就將就著用吧。
硬盤使用的是浦科特M8PeG 256GB,用了3年多了,當時天價要1100多元,讀寫還不錯,讀寫速度分別為:2000MB/S,900MB/S。對比目前來看,依然十分強勁。不過目前SSD的價格已經跌至谷底,唯一讓我有所安慰的是,這是一款MLC SSD,頗有收藏價值,5年質保,目前還有2年質保了,真心希望MLC能夠使用更長久一點吧。
內存條使用的光威弈系列Pro內存條,DDR4 3000MHz 16G(8G*2),這款內存條也是首款純國產內存條,它采用合肥長鑫顆粒,從首批用戶的反饋來看,弈系列Pro內存條的體質普遍不錯,一般都可以超頻到3600MHz使用,性價比挺高的。我手里的這套加壓到1.37V可穩(wěn)定在3600MHz,時序基本穩(wěn)定在CL18-20-20-40,可以過各種測試。
這款喬思伯V8 ITX機箱的原生支持240一體水冷,所以我手里的超頻三凌鏡240散熱器就可以上場了,用來壓R5 2400G簡直就是殺雞用牛刀的感覺,不過溫度低總比高好吧,能壓住就可以了。其實有的朋友可能發(fā)現(xiàn)了,我一直將這款散熱器留用,其實原因很簡單:一是它的整體光效太美了,支持5V ARGB的主板神光同步,整體的幻彩效果也真心不錯,加上風扇也是內光圈設計,滿滿的光污染效果。二是這款水冷的冷頭可以360°自由旋轉,不管你水冷如何安裝,冷頭的LOGO都可以正著放,這個設計很贊。三是它的散熱性也很不錯,曾經我用它來壓全核5.0GHz的9600KF也毫無壓力,所以我才留著它繼續(xù)為我效力。
ITX小機箱的安裝更加考驗的是裝機者的裝機步驟,任何一個步驟不周到,都有可能導致返工,甚至硬件裝不進去。我安裝這臺主機的基本順序是:電源→主板→硬盤→水冷→內存條。下面大概的放幾張裝機圖片,供大家參考:
機箱自帶SFX電源支架,直接安裝在支架上裝入電源艙,電源艙空間并不大,所以需要先布置好電源走線,后續(xù)再想布置走線,很難。
安裝好主板,別忘記安裝主板IO擋板,插上主板電源供電線。其實這一步和安裝硬盤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安裝即可。我是先安裝的主板,后裝的硬盤。
安裝硬盤也不難,艙內HDD,艙外SSD,利用機箱配送的快裝螺絲,安裝更加的方便,不過這里要注意硬盤的布線,盡量多用扎帶理順,不要過于折疊,防止數(shù)據(jù)線接觸不良。這里安裝的SSD其實只是個擺拍,因為我有性能更好的M.2 Nvme SSD了,安裝這個只是演示一下。
水冷需要根據(jù)說明書安裝好風扇,和扣具,還要考慮到風扇供電線的方向問題,一般線材都要藏在機箱靠內側位置,線材外露可不好看,是吧。冷頭倒不用擔心,因為這款水冷的冷頭支持360°旋轉,隨時可以調節(jié)方向。
先將水冷安裝在頂部蓋板上,這樣安裝水冷頭更加的方便,不然裝完冷頭后再來安裝冷排,難度比較大。
大概的完工效果就是這樣,因為用的核顯,所以沒有顯卡擋住機箱跳線,特別是這款華碩B450-I的音頻跳線,居然跨越式走線,這個設計太奇葩了,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飛線?不過反正都有機箱外殼遮擋的,這些都不是什么大問題。水冷的水管會有些許的擠壓,所以需要處理好水管,不能過于折疊,溫柔的拐幾個彎,問題不大。
16G雙條內存條正好插在2個內存插槽里,也算物盡其用了,對于辦公主機來講,足夠了。
機箱頂部水冷和電源艙的距離控制得不錯,不會產生干涉。如果有的用戶使用的塔式風冷,那么頂部可以安裝機箱風扇,這樣頂部空間就會更大。
手動旋轉每一個風扇,看看有沒有干涉,過來人的經驗和教訓,防止風扇割傷線材和硬件。安全無誤后再開機不遲。
將冷頭調節(jié)到正對用戶的方向,看上去也好看是吧。一切安裝調試都沒問題后,我們就可以安裝機箱外殼了。
且慢,看看水冷風扇的布線,由于機箱頂部靠后位置留了很大的走線空間,所以走線不用太擔心,只要保證線材不被夾進風扇即可,扎帶一定要充分利用起來。
雖然側面是散熱網,不過似乎還有一些側透效果,所以想要玩光污染的用戶也可以盡情的DIY,包括安裝帶光的顯卡,效果應該會很不錯。
其實看到這,有的人肯定會想了,如果我把散熱網改成玻璃或者亞克力,反正機箱前面進風,后面出風,頂部也能出風,其實這樣也是很不錯的想法,既可以防塵,也能充分的DIY滿足側透光污染效果。
至此,一臺音箱機箱就這樣誕生了,整個裝機過程其實還是挺順利的,其實只要事先設計好裝機步驟,然后按部就班的組裝既可以了。
這次組裝ITX小鋼炮對于我來說,也是一次新的嘗試,以前我組裝的基本都是ATX主機,所以習慣了隨性安裝,反正ATX空間大,返工方便,實在不行就再來一遍。而ITX就不一樣了,難裝也難拆,所以建議大家,如果要組裝ITX平臺,每一步都要事先設計好,包括每個硬件的安裝順序、如何走線布局、機箱散熱系統(tǒng)如何搭建,這些都盡量事先設計好,這樣才可能盡量的避免返工,也更加的節(jié)省時間哦!
完結!感謝各位觀看!有什么建議和意見可以留言探討哦,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