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下飛傲去年秋季推出的新品“手機小尾巴”KA15。它是2023年KA5的替代者,初上市售價699元,如今價格在600元內浮動,非常誘惑。
廠商企劃目標是將其打造成功能設計最為創(chuàng)新,兼容性也最為穩(wěn)定的“趣聽小尾巴”,給人以好用、好玩和好聽的三好印象。
我初聽它時,覺得它聲音好“正”,有種“巍峨感”。后來就忙的不行,只偶爾聽,但每次聽都覺得很不錯。直到最近幾日才完全抽出時間全方位折騰它,發(fā)現它確實牛。不論輸出功率,還是功耗優(yōu)化,亦或是音色都令我嘆服??紤]到比初上市時價格優(yōu)惠許多,在此不得不“提前推薦”。
和競品不同,KA15更重視“專業(yè)性”。如支持十段專業(yè)級高精度PEQ (參數均衡器),且該PEQ不論手機APP,還是PC網頁端均能編輯。借助它,你可以補償耳機頻響曲線的缺陷,亦或是調出自己喜好的任何一種聲音風格。又比如屏顯示方面的專業(yè)性樂趣,具體是配備有儀表級檢測芯片,可智能實時精確顯示當前功耗情況。
此外,KA15還從人性化角度出發(fā),支持CTIA美標耳機的線控和通話功能。
(文末是基于對比的各種折騰和聽感心得)
新品的外形和UI設計都比較時髦,在性能和功能方面也都比KA5優(yōu)秀不少。
廠商商品頁對它有大片細致的描述,感興趣的可以去研究下。
碩大的飛傲logo彰顯了自信和時尚感。
目前在便攜解碼耳放屏顯效果上大做文章的,好像就飛傲一家。
KA15采用了一枚0.96 英寸LCD彩屏,并參考了曾經風靡一時的磁帶作為UI設計。當音樂播放時,轉輪滾動,暫停時停止,看著會有種心靈上的慰藉。我覺得對廣大70、80后(我)來說,這個界面會很拉好感。
滾輪下方是實時電壓、電流檢測,我是頭次見這東西,覺得還挺好玩的。有興趣的話,你也可以通過它,再配合一些科普文章,摸索“小尾巴”產品在功耗方面的情況。
說到功耗,廠商表示,相較于前代KA5,KA15在暫停播放時的功耗降低了約80%,深度休眠時的功耗降低了約93%。也就是說,新品可以大大降低用戶在“沒聽歌也沒拔小尾巴”時的手機電量消耗。對臨睡前喜歡聽一會歌的人來說,它會讓你睡個好覺。
側面按鈕設計的很有匠心,有些不可思議。頂部的臺機模式開關,在開啟后,超出500mW的輸出功率會讓人爽到飛起。而這等威力,甚至是很多千元級小尾巴也沒有的。彩色按鈕負責播放暫停以及進入模式菜單等。中間按兩個按鍵有兩套操作模式,如下:
A模式:
單擊+鍵:音量加1級;
單擊-鍵:音量減1級;
長按+鍵2s:切歌至上一曲;
長按-鍵2s:切歌至下一曲
B模式:
單擊+鍵:切歌至上一曲;
單擊-鍵:切歌至下一曲;
長按+鍵:音量連續(xù)加;
長按-鍵:音量連續(xù)減
——
以下是硬件配置
DAC芯片:雙CS43198(Cirrus Logic旗艦級)
運放芯片:雙SGM8262
輸出功率:單端:180mW+180mW(32Ω)平衡:560mW+560mW(32Ω)
音頻性能
解碼規(guī)格:PCM 768kHz/32bit、DSD256
信噪比:≥123dB(A計權,32Ω)
THD+N:<0.0004%(-4dB,32Ω)
底噪:單端:1.7μV(A計權)平衡:3.2μV(A計權)
物理規(guī)格
尺寸:52×25×11mm
重量:裸機約21g
接口:Type-C輸入 / 3.5mm單端+4.4mm平衡輸出
顏色:午夜黑、晨曦銀
小結,KA15聲底夠干凈,輸出電流夠大,適合驅動各類高阻耳機,尤其平衡輸出更具音響性。
整體尺寸不錯,算是比較小巧的,絕不肥大。
底部有數據線接口,和出于便攜時尚角度而設計的掛繩孔。
忽然察覺到飛傲在KA15的設計上,有挺多索尼的影子。
發(fā)熱控制:
和一些很超輕量HIFI級小尾巴不同,較大體積的KA15即便開啟臺機模式,使用4.4口聽音,也不會在幾分鐘內就有發(fā)熱感。數十分鐘后的最高溫度通常是在40攝氏度左右,總體比較理想。
聲音特征:中性、潤澤。
極低頻到極高頻都頗具聲音感染力,五個細分頻段給人中正均衡感。
音色不干、不暗、不乏味。聲場打得很開,尤其縱深感很不錯。好聽。
“臺機模式”下,能明顯挖掘出高檔耳機在頻寬、聲場和動態(tài)上的潛力。會有明顯的音質振奮感。
單端和平衡口的音色和素質都非常不錯,但聽久了,感覺單端還是不如平衡口更具震懾力,與個別耳機搭配時,還會覺得這單端口略微悶了點。但若不較真的話,我覺得仍是高水平。
事實上,我手上一些定位較高的手機小尾巴,但凡有倆耳機孔的,基本都存在單端不如平衡口調音扎實的情況,但這個“不如”表現的卻也各有千秋。有的是動態(tài)明顯不好,有的是音色有一點“噪”,顯得不順滑,還有的是“素質”和入門級小尾巴沒明顯差別。若橫向對比的話,飛傲KA15算是其中做得比較好的了。
平衡口這塊,KA15的平衡性、音色中正感和通透感都非常不錯,尤其臺機模式下,那種立體感和結像的扎實度都極具信服力。
那么它值這個價么?或是說素質、音色到底好在哪?這些還是需要通過對比,才可以更明確的感知。
先談飛傲KA15的3.5mm耳機孔。
對比天使吉米星門2(新品型號),前端IPHONE 16 PLUS:
如果搭配入門級的好推的有線耳機,聽一些常規(guī)編曲的流行音樂,那這倆的差異并不會多明顯,我只是偶爾會察覺KA15的音色更潤厚一點,星門2相對偏亮一點。另外,隨著音量的不斷增加,兩者的響度表現也沒多少差距。
如果搭配潛力大些的中、高檔耳機,如索尼頭戴監(jiān)聽MDR-MV1,那么兩者的音色差異和素質差距就比較明顯了。具體體現在KA15可以讓MV1發(fā)出更為深邃的低音和更加凝聚的線條,整體有著更好一些的音響級感染力。相對的,星門2就略顯單薄和平面了點,極低頻的表現力也相對略遜一籌。
花絮:與很多年前的國內動鐵耳機經典型號自然聲NS2(作曲家)搭配,音量需開到至少7成才會有澎湃有力的效果,不算很理想;與早已停產的VSONIC GR07 CLASSIC搭配,6成左右即可飽滿有力,整體感受算是不錯;與森海塞爾IE200搭配,全頻舒展,寬廣,有力,推動效果很滿意;與TWISTURA SIGMA搭配,人聲有些過亮,不夠好聽,但推動效果是很不錯的。
與音特美ER3SE搭配,樂感相對上述幾個不算好,響度還行;與天使吉米BUNNY搭配,推得非常好,也很悅耳,除了潛力有限,其余難以挑剔。
與索尼MDR-SA5000(頭戴耳機)搭配,出乎預料的好,切低頻下潛很不錯。眾所周知,這耳機強于“分離度”和“高頻泛音”,唯獨人聲略單薄,且下潛也不太到位,但在KA15的驅動下,它的缺憾卻得以改善,整體暖意提升,響度也沒問題,完全稱得上是好聽和耐聽。建議持有此型號耳機的老燒友試下。
結語,KA15的3.5口的推力已經非常充沛,按說只要是這兩年熱賣的那些有線小耳機,它都能推得非常好,但也不排除一些靈敏度和頻響特性結合的比較特別的型號,可能會有聲音不夠舒展的情況發(fā)生。
若想徹底發(fā)揮它的威力,有條件的話,最好還是連電腦使用,此時它的3.5口會因電流的充分進入而完全爆發(fā),盡顯大動態(tài)音樂作品振奮人心的魅力。(ER3SE此時會有遠超以手機為前端的飽滿度,從低音到高音都非常參考級)
然后是KA15的4.4mm平衡耳機孔。
對比IBASSO DC04(停產多年的經典):
DC04只有一個4.4孔,在“手機小尾巴”中是很罕見的設計,音質非同小可,是我當年推薦的最適合IER-Z1R的最便宜前端。
數年過去,把它再翻出來對比飛傲KA15,同樣是接IER-Z1R,DC04竟然顯得“肉”了,耳朵感受最明顯的泛中頻區(qū)間因“過于偏軟”而顯得不夠清晰和欠缺朝氣,反觀KA15,同一首音樂下,它的推力、動態(tài)和解析都明顯處于更高的檔次,領先幅度也可謂巨大。
對比飛傲KA5(2023年的型號):
KA15的聲音是那種略顯保守的音色,外加很強的凝聚力。發(fā)布初期因性價比和聲價比皆出眾,獲得了不少好評。但如今,KA15卻幾乎全方位的超越了它。調音層面,不論單端,還是平衡口,它的動態(tài)和聲場都明顯勝出,聽著更澎湃,常有“豪邁俊朗”的聲音氣質。
對比ONIX ALPHA(2024年型號):
ALPHA的三頻分布比較特殊,像是帶有某種染色。它氣韻龐大,低頻洶涌,還有略顯纖細的高音,適合追求某種金字塔型樂感的燒友。相對而言,KA15就明顯中正,且因硬素質到位,整體聽感也告別了前作KA5的輕微“保守”和“拘謹”,盡顯豁達和開闊。
花絮:KA15搭配水月雨KADENZ,音量三成就很響了,真是驚人。聽感上,韻味濃郁,動態(tài)強勁,爽感足,無奈這耳機高音太保守,顯得中頻有一點淤堵;搭配索尼MDR-MV1(達音科升級線),低頻因聲場的擴大而有了清晰度的提升,全頻都悅耳,相比3.5口下的它,此時是真正有了“高解析度”的意思,我很喜歡。
額外一提,我一直很重視音頻設備的“單端”模式,但MV1的單端,我是一直沒有太大好感,不過,這次的KA15平衡口卻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對這只耳機的認知。所以,如果你有MV1,且覺得它下盤悶糊,那是可以考慮買個KA15體驗下它的平衡口解析。
與森海塞爾HD800S(4.4插頭)搭配,在臺機模式下,其飽滿度、聲場以及動態(tài)響應都很不錯,響度也足夠,沒想到音量開到6或7成就有大聲量了。缺憾就是人聲乏味。后來我把前端換成電腦,發(fā)現這耳機的潛力又有被進一步的挖掘,能明顯感到規(guī)模感和厚實度的進一步增強,真的是很沉浸。
出于好奇,我拿ALPHA又對比了下,同樣是連接HD800S,ALPHA響度特征比較接近KA15,整體音色相對偏暗,低頻偏多,中高頻不太明朗,動態(tài)相對遜色。它將HD800S這個均衡型的高解析耳機推出了一種略帶黃昏感的味道,電子或古典尤其不合適。從HIFI角度來說,我認為KA15是明顯勝出,其聲場的縱深和高度,以及挺拔豪邁的氣勢都非常適合“泛科學HIFI”類的耳機。
關于濾波、參數均衡器和音效玩法:
KA15支持FiiO Control APP控制,但僅限于安卓系統(tǒng)設備,我試了下在蘋果手機安裝這個APP,發(fā)現是找不到KA15。安卓手機確實沒問題,連接數據線即可自動識別并快速進入功能界面。然后你可以在這里調節(jié)EQ、濾波器等各種音頻相關設置。
一、濾波器
濾波器是芯片原廠自帶的一些效果,對聲音的調整較為細微,以下是不同濾波器的聽感說明,這里我就直接摘抄吧。KA15有些地方需要看說明書的,廠商很細心,
1.短延遲陡降:中性,中等混響,聲音更加厚實,偏中頻,厚暖,適合人聲和節(jié)奏較慢的音樂。
2.陡降相位補償濾波器:中性,微量混響,還原為自然的聲音,音色中性,自然,急湊感強烈快速的音樂。
3.短延遲緩降:中性,少量混響,聲音更加溫暖,偏中頻,聲場大,適合交響樂等大編制。
4.緩降相位補償濾波器:銳利,少量混響,還原為原始的聲音,音色中性,細節(jié)好,偏監(jiān)聽風格。
5.非過采樣濾波器:NOS濾波器模式的特點是采樣率與信號頻率相等,即不對信號進行過采樣處理。
二、參數均衡器和音效調節(jié)
每一種預設音效的音質都很好,有些出乎預料,但是在音效切換和PEQ微調的過程中,手機端的APP并不那么“智能好用”,甚至偶爾還會有一些爆音或是某種耳機振膜轟鳴的情況,很無語。
總之,這套基于專業(yè)性的調音玩法有著很不錯的最終音質效果,但在操控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確實不佳,廠商有必要繼續(xù)優(yōu)化。
最后,KA15的設計較為精密,功能也比較多,建議買到手的哥們先看下官方網站對它的使用說明,這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