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從末尾橫評和插拔實驗往開頭,這么反著寫的。你可以先猛拉到后面讀。
原本打算1000多字解決掉,沒想到又去到4000。
通常這意味著東西厲害,也意味著我寫了好幾天。
TITAN S2(記住這個型號)是達音科2024上半年推出的新一代中端有線HIFI耳機,售價500元不到。
浮在表面的幾個商品特色:
1、在中低端價位,首次配備達音科特色的Q-LOCK MINI線材,并配有單端3.5和平衡4.4兩種插頭,大幅降低發(fā)燒友玩平衡的門檻。
2、線材品質(zhì)和腔體設(shè)計都比初代有提升。耳套也更豐富,多達四種,調(diào)音層面,玩家可以更盡興。
3、新品采用高剛性球頂+柔性懸邊的復合振膜,區(qū)別于初代的固相縮聚制備的高分子結(jié)晶振膜;另外,動圈單元為內(nèi)外雙磁路雙腔體設(shè)計,區(qū)別于初代的“雙腔體”。
4、頻響曲線,新品比初代有更多一點的,合理的低頻量感和更好的下潛,以及5000Hz以上更充裕的高頻量感,后者有利于解析定位,而充足的高頻泛音也會吸引熱衷器樂的發(fā)燒友。
由于初代TITAN S在科學HIFI圈有著超高美譽度,故繼任者的表現(xiàn)也讓眾多耳機愛好者甚是好奇。所以,就直接對比吧……
總體觀感,二代比初代更顯“貴”。
拿手里,會給人一種“是個好東西”的感覺。
線身、插頭和腔體的重量略大。一旦重心失衡,會比較容易掉地上。
左TITAN S,右TITAN S2。
看得出兩者輪廓一致,但二代明顯優(yōu)化了設(shè)計,變得更小,更別致。
但出乎預料的是,更小的2代卻比初代更重,經(jīng)測量,初代單側(cè)耳機重約8g(戴耳套),2代約9g。推測可能跟內(nèi)部單元的磁體增強有關(guān)。
外觀上有趣的是,二代延續(xù)了初代面板中央的“凸起”,做了個“按鈕”似的小裝飾物。
左TITAN S,右TITAN S2。
腔體材質(zhì),兩款均為“高密度合金”,但S2這次在材質(zhì)的說明上,特意加了個“鍍鉻”,看著似乎是比初代要再亮一些。
差異是,二代大幅壓縮體積,提升了某些層面上的“效率”。而這一變化,也得以讓更多人輕松佩戴。
實際佩戴,個人覺得和森海IE200也差不多了,集舒適性、穩(wěn)定性和牢固感于一體。除了隔音還不夠理想,整體可謂逼近滿分。
聽診器效應(yīng)存在,勉強能接受。
一個設(shè)計缺點:導管比初代更細,導致淺灰色的“均衡”耳套在外力作用下,更易脫落。這需要用戶日常使用時,需多加留意,以避免丟失。
左下TITAN S,右上TITAN S2。
線材和插頭與初代相比,進步挺多。明顯是更高一個檔次的產(chǎn)品。
其中線芯材質(zhì)由初代的高純度無氧銅鍍銀,升級為4股單晶銅及單晶銅鍍銀混編。理論上,是會明顯強化“凝聚性”、“透明度”、“動態(tài)”。
小感慨:
自此,達音科500元檔(約400到600元)的耳機,終于也邁入了“3.5和4.4”的雙插頭配置。這意味著消費者若想體驗大品牌的平衡插頭耳機,預算500就夠了。而幾年前,這種配置大都是1500以上才可能擁有。
個性化的紅色凸起讓新品有了辨識度,也有了成為“一代經(jīng)典”的畫面感。
不知是不是受IBM筆記本電腦的啟發(fā)……
同初代一樣,采用0.78mm雙Pin可換線材,母座有沉陷設(shè)計,實際感受,穩(wěn)定性和插拔從容感都不錯。
配備了牢靠、好用的鎖定裝置。轉(zhuǎn)動中間的帶螺紋的環(huán),即可“松綁”,拆卸。
左邊TITAN S收納包,右邊TITAN S2收納包。明顯右邊更抗壓,我個人更喜歡右邊的。
事實上,600多元的達音科KIMA也是用的右邊這個。
耳套方面:二代比初代多送了一種,總計4種,且具體配置也有差異,建議自己去電商平臺查看。
不同的耳套,聲音也各不同。有趣的是,人家達音科并未按照傳統(tǒng)的“低頻”、“均衡”、“高頻”來配置耳套,有可能是他們覺得這樣太死板?實際是“人聲和低音韻味增強”、“低頻威力增強”、“均衡”和“錄音室效果”這4種,我覺得更有折騰的樂趣。
聲學參數(shù):靈敏度比初代的110dB輕微下降約3dB,但仍屬于好推的。而用播放器的平衡模式推它,我試了三種播放器,也很理想,無人聲味道劣化跡象,中音區(qū)韻味濃郁且形態(tài)健康。所以,如果可以,盡量還是用它的4.4插頭。
音質(zhì)相關(guān):
達音科TITAN S2的聲音描述,主要參考對比了初代TITAN S、水月雨ARIA 2和森海塞爾IE200。
前端:索尼ZX706、山靈M5 ULTRA、蘋果IPAD、飛傲M11 PLUS ESS
基于出廠標配的低音濃郁的深色紅口耳套,大致聲音特點如下:
強勁的線條、非常深邃的低頻、結(jié)實凝練的中、高音細節(jié)、良好的縱深型聲場,柔和順滑的線條。
有雄性氣息,面對激烈、厚聲的樂器或人聲也能游刃有余,這一點比TITAN S初代強。
以下描述均基于這個出廠標配耳套,末尾會有反轉(zhuǎn)……
TITAN S2的全頻凝聚力和密度相對初代有所增強,且不同頻段的聲音又有著較柔和的邊緣,這使得它不僅耐聽,同時又有著比初代更明顯的“實體感”。
何為“實體感”?如果你聽過奧世聲兩萬多的新旗艦the composer,大概會明白。理想的“實體感”,低音會很有彈性,各頻域的韻味也比欠缺實體感的耳機更濃,就類似拳頭攥緊或精華濃縮,當所有能量都被集中在一起,那力道會令人驚嘆。
摘下TITAN S2,再換回初代,會有細節(jié)結(jié)像和聲場趨于平面的感覺。
若再從初代換回TITAN S2,聲音的密度感和立體感又會回歸,“有血有肉”,很爽。不過,也會感到低音太下沉,少了些初代精妙的平衡和自然。
基于出廠標配耳套,二代的缺憾是相對初代,沒有那么舒展的橫向表現(xiàn),中頻的人聲部分也不會太突出,凹在顱內(nèi)中央,不會很大方的“直抒胸臆”。
優(yōu)勢是,比初代有著更好的縱深和垂直空間,這在聽某些器樂豐富的歌曲時,會察覺到。具體表現(xiàn)在,它會給你一個多角度的空間定位,你會感到這些散落四周或高處的樂器開始“原地現(xiàn)形”,近似360°的真實包圍感。話說1000元內(nèi),這種能讓中高頻樂器聲定位于顱頂靠后位置的耳機,也沒幾個。而這會顯得高級。
TITAN S2的低音和高音處理,比初代更“講究”。低音的下潛深度和壓迫力,高音的輪廓清晰度和形態(tài)飽滿度都很好。聽一些低頻本就猛的音樂或是低頻、高頻都有起伏感的作品,它會給人很“通透”,很“勁道”的爽感。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TITAN S2比初代適度增加了點低頻,略微降了些中高頻,同時又盡最大程度強化了高頻能量,以及輕微的對凝聚性的提升,這使得它的初聽感受與初代那種寬廣、通透會有所差異,我個人也是適應(yīng)了兩天,才開始對它進行“審美”。也不是一耳朵就愛上。
(補充:初代TITAN S的頻響曲線和音特美ER3XR很像,近似音特美的動圈版。我手里有ER3SR)
對比水月雨ARIA 2:這倆都不缺低頻,但TITAN S2有更過癮的下潛,繼而聲音的重心也被壓的更低,有時顱內(nèi)會有近似金字塔般的穩(wěn)定感。
比較牛的是,雖側(cè)重低音,但“細究”三頻質(zhì)感和能量,TITAN S2仍比較均衡,可見調(diào)音功底。不過,ARIA 2還是會更平衡,它不聚焦細節(jié)素質(zhì),也不玩?zhèn)€性化頻段的勝出,倒是換來更為豁達自然的三頻結(jié)像。
論全頻段的凝聚力,TITAN S2也比ARIA 2再明顯些。人聲各維度像是鑲了個隱形的邊,有神奇的立體感,而極低頻和高音區(qū),它又會以更飽滿而高清的素質(zhì)展現(xiàn)力道和空氣。
我覺得這種對頻響兩端信息量的強化,也讓TITAN S2的頻寬顯得更廣了。(對高音區(qū)敏感的話,可能你會更適應(yīng)它的默認耳套)
此外,同對比初代一樣,TITAN S2也有著比ARIA 2更明顯的空間感,這有利于中高頻器樂定位,同時也會給聽覺帶來些樂趣。
換線:
TITAN S2價格不高,卻仍值得換線。我手里Kinera Loki旗艦耳機的其中一條配線(EFFECT UP-OCC),售價大約1000出頭,在與TITAN S2連接后,素質(zhì)提升相當明顯。
換線后的TITAN S2不僅通透性增強,細節(jié)結(jié)像的尺寸和密度也都進一步增大,給人非常扎實的感受,“實體感”更為明細。此時的它完全具備向一些更高級耳機(如FW10000)挑戰(zhàn)的可能。只是音色似乎比原線偏硬了點,更適合追求硬朗的,動態(tài)強勁的音樂。
(達音科也有新出的900多元的磐Pro mini耳機線,未來看看能不能有機會再搭配測試下潛能。我感覺S2和JVC這款旗艦是有些難解難分的感覺)
好,所謂的“反轉(zhuǎn)”:
TITAN S2附送的幾種耳套,雖說各有各的風格,但從HIFI角度看,還是“均衡”套(candyeartips也很好)聽著更自然,高頻也更清晰。該套實物淺灰,造型圓鼓。
安裝之后,原本下潛很猛的低頻變成合理的下潛,量感輕微削減,聲音重心也開始從原本的靠近后腦勺的咽喉處,上浮到顱內(nèi)“中央”,同時橫向聲場也開始展現(xiàn)威力,各頻域形態(tài)開始舒展,并愈發(fā)趨近TITAN S初代的某些特征。
其余方面。人聲位置開始凸前(比TITAN S突出),音色也比默認耳套更飽滿、真實。
而由于橫向聲場的擴展,TITAN S2的整體味道和細節(jié)定位也開始有所變化。聽感上,此時它要比默認耳套更接近初代TITAN S。不過,若細究全頻段的素質(zhì),在“密度”和“動態(tài)”兩方面,2代可是領(lǐng)先初代不少,尤其是4.4插頭下。
推測在研發(fā)期間,廠商工程師可能考慮的是在繼承初代優(yōu)良頻響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增強各頻域飽滿度和清晰度,并順帶著優(yōu)化人聲和低音質(zhì)感。
綜合上述兩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耳套,并基于本文所用到的三種播放器,我覺得TITAN S2在風格上,比初代更適宜表現(xiàn)搖滾、嘻哈和人聲流行這些有血有肉的音樂。
而樂器方面,新品也比初代多覆蓋了一些種類。如大提琴、低音提琴等。總體上是更善于表現(xiàn)“人類情感”和舒適的低音氛圍了,我想這也是從初代“清雅中性”的風格中蛻變得來的吧。
補充:
TITAN S2低音和人聲情感的變強,并不是以犧牲高頻換來的,實際上,它的高音清晰度、量感和延伸的空氣感和初代比是一點沒落后,甚至還有密度和定位上的精進。
花絮:
搭配索尼和山靈的播放器,它的中音都是偏飽滿、濃郁的,而換做飛傲M11 PLUS ESS,平衡性和順滑感則有了進一步提升,中音區(qū)飽滿度適度下降,此時非常適合聽純器樂作品,包括大編制古典,有一種靜謐克制的高級感。
結(jié)語:
TITAN S2在初代基礎(chǔ)上,增強了信息量,尤其是聲音飽滿度有了進一步提升,這讓它的素質(zhì)潛力變得更大,也更值得換線或是換前端。而它的完成度和初代一樣,非常高。
鑒于價格和前作一樣偏“低”,卻提供了同價位罕見的多達4種的耳套(調(diào)音)、兩種插頭以及比前作更精良的配件、輔件,所以我認為它的“性價比”和“聲價比”都算得上是出挑。如果它會送審今年年底的日本VGP2025,想必會有較大概率奪得“金賞”,亦或是前三。
全篇都在說TITAN S2,那初代TITAN S還值得入手么?
值得。因為大促期間,它的價格下調(diào)到了300以內(nèi)。而且比起2代,它更晶瑩、溫柔些,也更適合聽輕靈的女聲,對于不是特別追求厚實飽滿的發(fā)燒友來說,初代仍誘惑力十足。
————
下面談下與TITAN S2一同推出的新品小尾巴:
型號DTC480:
DAC:雙CS43198。支持高電平模式(更響),支持DSD256,32Bit/384kHz,支持五種濾波的味道切換,配備單端、平衡兩個耳機孔。外部設(shè)計精致小巧,稍寬,外殼鋁合金。一側(cè)科幻飛船般隆起,一側(cè)平整,并設(shè)計有滿眼DUNU logo的時尚圖案。兩個實體按鈕不能播放、暫停,支持音量調(diào)整、電平、濾波和UAC1.0(游戲設(shè)備)的切換。
音質(zhì):基于TITAN S2耳機的平衡插頭。相對同價位,比如我手里另一個400多元的某款上市多年的小尾巴,達音科這個售價在350到400元之間的DTC480,給我的整體感受是“更豐滿,更自然”,不過,這并不是一耳朵就聽得出的,因為初對比時,我還覺得DTC480高頻有些平庸。不過在休息了一晚后,第二天再重新再體驗時,真相便開始浮出水面……
DTC480有著比競品更飽滿、自然的人聲以及更為優(yōu)秀的動態(tài)。
也因動態(tài)的提升,它的低音、人聲和高頻聽著都更為立體,線條也更舒展,在多器樂演奏時,“聲音也更具層次。
音色:低頻厚度和下潛都很好,整體像是透著肌肉感,場景很寬松。與JVC FW10000搭配,后者的底盤和人聲都變得豐厚許多,出乎預料。
以上描述都是建立在DTC480接筆記本電腦的感受,比起連接手機,此時火力最猛,完全不用考慮所謂的“搭配”。
結(jié)語:功能夠多,可玩性高,聲音完成度很高,一個小時下來,溫度最熱時也就大約38℃,不會有灼熱感,非常理想。總體上是有超越價格的性能。
也冥冥中感覺是達音科最好的“小尾巴”產(chǎn)品(我只接觸了這一個),結(jié)合參數(shù)以及聲音體驗來看,它完全具備成為中低端價位經(jīng)典型微型解碼耳放的可能。
缺憾是,指示燈顏色不支持對各類采樣率規(guī)格的隨機變化,這算是對某些發(fā)燒友而言,不友好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