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嘗試下攢了個B365+I5 8500+RTX2080+NVMe SSD的平臺,顯卡的性能還不錯,所以就想連接自家的4K電視試試玩游戲怎么樣(自家電腦顯示器是2k的)。
當然我這里有個前提條件是和戶型有關的:我家兩室兩廳,廳比較大了,臥室太小,在臥室實在是很難再放臺電腦桌了,所以無奈之下還是把電腦桌放置在了客廳(其實這個位置原來是陽臺,被包進來了,所以嚴格上來說,電腦桌是放在陽臺上的),而且電腦和電視同在一邊,只用一根HDMI線就解決了問題,也不要啥HTPC了。
整理下文章,發(fā)現想要展示和說明的內容太多了,初步排一下版,圖片過百了,不要說您看得累,我自己看著都累了,所以最后被我硬生生拆成了2篇帖子。這一篇主要介紹下B365以及NVMe SSD在該平臺的性能表現,下一篇再著重介紹RTX2080的性能,以及在4k電視上玩游戲的效果怎么樣,請大家見諒!
PC主機以及環(huán)境
▼兩臺顯示器為明基PD2500Q 25英寸2K顯示器。
▼主機放置在單獨一個小的可移動升降電腦桌上,為啥不直接買個大桌子?因為一開始老婆不批準啊,后來偷偷買了這個小的電腦桌,成功又占了點地盤,所以和老婆做斗爭要講方式方法。另外龜背竹放在邊上還能起到些遮擋線材的作用。
▼PC主機展示
▼主要配置:
CPU:intel i5-8500
主板:華擎(ASRock)B365M Phantom Gaming 4主板
內存:金士頓(Kingston)駭客神條Hyperx Predator系列2933 16G(8G*2)
顯卡:影馳(Galaxy)GeForceRTX 2080 Gamer
SSD:影馳鐵甲戰(zhàn)將M.2_240_2280PCI-E通道NVME 240G E8SSD固態(tài)硬盤
浦科特(PLEXTORM9PeY 512G PCIe NVMe SSD固態(tài)硬盤
電源:安鈦克(Antec)HCG650金牌全模組電源
機箱:酷冷至尊(CoolerMaster)MasterBox NR400 M-ATX機箱
散熱:安鈦克(Antec)風影A400RGB CPU風冷散熱器
酷冷至尊(CoolerMaster)MasterFan MF120R ARGB機箱風扇
▼日常當然雙顯示器狀態(tài),一般我把第二臺顯示器設置成擴展模式,直接用核顯來連接第二臺顯示器,這樣做可以讓獨立顯卡的日常負荷更低一些,也讓核顯有了用武之地。這也是選擇8500而沒有選擇9400F的原因之一。
▼不過要用核顯連接第二臺顯示器需要在bios里先設置下,如下圖的步驟,可以看到IGPU默認是關閉的,所以要打開才能成功用核顯連接第二臺顯示器。核顯顯存要占用內存,平臺為16GB的內存,所以就設置到最高的1024M,如果內存是8GB當然可以設置小一點的共享顯存。
▼連接電視當然還是得獨立顯卡,也不要擔心連接電視后的顯卡負載比較大,因為不用時可以在系統顯示器設置中的多顯示器里選擇斷開顯示器(電視)的連接;連接電視后也可以斷開一個顯示器的連接,或者直接設置電視為主顯示器,把兩個電腦顯示器都關閉,基本不會出現三臺顯示設備同時工作的情況,選擇是非常靈活的。
部分硬件介紹
更多電視玩游戲情況將在下一篇文給大家介紹,這一篇主要是想給介紹下B365主板以及NVMe SSD在該平臺的性能表現。
B365主板
▼公開的秘密,B365芯片組其實就是H270芯片組的回爐重造(也可以理解為升級吧),從intel官網的數據來看,B365芯片組和H270芯片組的參數是一致的。B365芯片組用了22nm HKMG+制程工藝,而B360芯片組采用14nm FinFET制程工藝(官網這個參數沒給標出),從這個角度上講是倒退了,主要表現在沒有原生USB 3.1 Gen2和intel CNVi無線網卡。不過這兩項倒退對普通用戶的影響一點也不大。首先原生和第三方的USB 3.1 Gen2區(qū)別并不大,(很多人還在用USB 2.0的U盤吧);再者大多B360主板都沒有intel CNVi網卡,配備intel CNVi網卡主板的價格又太高,沒有性價比。對了,還有個微小的倒退就是Intel ME Firmware版本(英特爾管理引擎)版本從B360的12回到了11。
再來看看積極的一面,B365作為H270的進階版,繼承了其PCI-E3.0 lanes,所以相比B360芯片組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芯片組提供的PCI-E 3.0總線數量可以從12條增加到20條,這就讓主板廠商有了更多的發(fā)揮空間,可以設置更多的高速接口擴展。
另外就是B365芯片組是可以支持win7系統的(也是因為Intel ME Firmware版本的關系),所以對于堅守Windows7系統的朋友們也是個福利。
▼華擎B365M Phantom Gaming 4主板是Phantom系列中的一款,之前一個時期華擎主板的風格有些太商務風,收到不少吐糟。而Phantom系列系列就是一款明顯偏向游戲風格的主板,在以往的黑灰配色中又加入了紅色元素。
▼主板的附件有說明書、驅動光盤、彩繪的I/O擋板,兩條SATA線以及3顆M.2螺絲。
▼B365M Phantom Gaming 4采用了異形板的設計,顯得更加有個性了些。不過也是這個原因,作為MATX主板,盡管寬度達到全尺寸,主板右邊因為異形而沒有原本應有的三個螺絲孔。
▼板載接口很豐富,提供了兩個Ultra M2 SSD和一個M.2 Key E for WiFi接口,另外相對H270的進步是內存可以支持到DDR4-2666MHz(4條內存最大 支持64 GB)。此外RGB燈光系統上也有所加強,PCB右邊的PHANTOM GAMING也是有RGB燈效的。
▼主板提供了2個RGB LED(12v,4pin,一個水平一個垂直)接針1個與Addressable RGB LED接針(5v,3pin),通過主板自帶的PolyChrome RGB軟件可實現RGB的燈效調節(jié)。另外在主板右下角還有個簡易bug燈,幫助判斷系統的故障。
▼主板背面,異形這邊有很多RGB燈珠
▼I/O接口:1XPS/2鍵盤/鼠標接口、1個HDMI接口(1.4版本,最大分辨率達4K x 2K @ 30Hz)、1個DisplayPort(1.2版本,最大分辨率達4K x 2K)@ 60Hz)、1個光纖SPDIF數字音頻輸接口和5個AUDIO音頻接口、2個USB2.0接口、5個USB 3.1 Gen1(其中一個為Type-C接口)、1個千兆一個RJ-45網絡接口。
USB芯片方面,拆解后只發(fā)現了ASMedia ASM1543,這只是一個USB3.1 Type-C的轉換芯片,而沒有發(fā)現USB 3.1 Gen2第三方芯片,查看官網后發(fā)現,果然后面的I/O接口只是USB 3.1 Gen1。而作為ATX主板的ASRock B365 Phantom Gaming 4則擁有ASMedia ASM3142主控,由第三方芯片提供了2 USB 3.1 Gen2接口,當然大板的價格要貴出不少。
▼其它芯片;網卡芯片為IntelWGI219V;視頻接口方面,為HDMI提供轉換的是S3530,為DisplayPort提供轉換的是S3532。
▼原生的6個SATA6Gb/s接口并未縮減,4個位水平,2個為垂直,設置在了主板的底邊,且支持Intel RST提供的RAID 0/1/5/10。
▼第一條PCI-E 3.0 x16插槽有金屬支架防護,能提供PCI-E 3.0 x16的速度,由于芯片組不支持PCI-E通道拆分,底部的PCI-E 3.0 x16插槽由芯片組提供,實際只能到達PCI-E3.0 x4的速度,此外還有個PCI-E 3.0 x1插槽(當然也是由提供)。支持AMD顯卡的CrossFireX,不過x16+x4這種組合的實用意義不大吧。
▼第一個M.2接口有自帶散熱馬甲,打開后發(fā)現導熱墊也是預先貼好的;第二條則沒有,都是芯片組提供的PCI-E3.0x4通道,均支持2230/2242/2260/2280/22110四種尺寸規(guī)格的M.2SSD,以及Intel Optane,區(qū)別是第一條支持PCI-E與SATA兩種類型,第二條僅支持PCI-E(使用該接口,SATA3_0 將關閉)。此外下面還有一個M.2WiFi插槽,支持2230尺寸規(guī)格,由于芯片組限制,顯然并不支持CNVi式模塊。
▼兩條PCI-E x16插槽之間有NUVOTON NCT67910監(jiān)控芯片,旁邊還有一顆n76e885at20,應該是用于RGB燈光控制的。
▼音頻芯片采用了ALC1200,支持7.1聲道;電容方面為Nichicon。
▼I/O部分上的裝甲,第一層是塑料的,上面有RGB燈;下面是mosfet的鋁制散熱塊,搭配在一起還蠻和諧的。
▼最后又到了數電感的時刻了,數數一共有9個小方塊,所以就是9相供電了???
當然如果你相了解的更多一點就往下看。
一般判斷主板供電相數的三板斧:
1.查看PWM控制器型號,發(fā)現它支持的供電相數(是否內含的Mos Driver)。
2.查看MOS上下橋確定組別和Mos Driver(驅動)數量,如果是DrMOS就不用找了(上橋MOS管、下橋MOS管和驅動三合一)。
3.是否有倍相芯片,來判斷是倍相供電還是并聯供電。
那么就按這個套路來,首先可以查到.PWM控制器是uP9521,P最高支持4+3供電(4/3/2/1+3/2/ 1-phase)。再來看看mos上下橋和驅動,發(fā)現看2個uP1962和3個uP1961驅動,查閱資料得知uP1962是Single Channel MOSFET Driver;而uP1961是Dual Channel MOSFET Driver,那么很容易看出供電結構其實是3+2,其中3相每相為2組電感+2組上下橋(SM4337和SM4336)構成,沒有倍相芯片即并聯組成6相+2相供電。
等等不是還有1相嗎,看到落單的電感下面芯片為APW8720B,是一個單降壓電壓模式PWM控制器(增加主板供電的穩(wěn)定性),它是一個Controller,不是Driver,所以這最后一項是Uncore的供電。其實擎的官方還是很老實介紹該主板為8相供電,并沒有忽悠成9相。好了,本人非專業(yè)人士,分析可能有錯誤,歡迎大神指正。
此外的供電電器元件還有50A電感和Nichicon 12k黑色電容,作為一款B365主板供電水準還是不錯的。
NVMe SSD
首先要明確下,對于SSD來說M.2和PCI-E/PCIe一般是指接口類型,而NVMe是一種高速的協議。M.2接口的SSD也可以是SATA協議的,而支持NVMe協議的都是使用了PCI-E通道的。其實這塊M9PeY512G是之前就有的,一直沒想好怎么來搭配,既然主機都攢好了,就索性一起裝好吧。
▼浦科特的M9PeY 512G,PCle接口SSD。包裝背面有產品的性能參數,512G版本的連續(xù)讀寫速度為3200/2000MB/s,另外也還有長達五年的質保時間。
▼M9PeY512G的顏值還是不錯,LOGO部分設計比較亮眼,嵌入一顆紅寶石似的。另外不可忽視就是這款SSD散熱器的體積了,看媒體評測這塊鋁制散熱器重量為123克,即使放入空間狹小機箱里,相信溫度情況也不會太糟糕。
▼側面有一導光條,會根據SSD狀態(tài)的不同而改變燈效。高負載為彩虹跑馬燈的模式;低負載為多色變換的模式。
▼M9PeY 512G背面并沒有金屬背板,直接就是PCB了,看媒體拆解這塊SSD并非原生的PCI-E接口,而是把M.2 SSD放入PCI-E的轉接卡里的。其它信息:主控是馬牌Marvell的88SS1093;南亞緩存,容量為512MB容量;閃存顆粒是東芝的64-Layer 3D TLC NAND(64層堆疊技術)。
其實吧,有一塊M9PeY512G PCIe也是夠了的,不過首先主板提供的2個M.2接口不用有點難受;其次這款影馳鐵甲戰(zhàn)將240GB太便宜,每GB的價格也就1塊左右,也就是SATA SSD價格的平均水平。所以忍不住就入手一塊240GB的打算做系統盤;M9PeY 512G來裝游戲。
▼這塊SSD的全名是影馳 鐵甲戰(zhàn)將M.2 240 2280PCI-E通道NVME 240G E8SSD固態(tài)硬盤,有點長哈!貌似之前還有其它版本。后綴E8指的是群聯的PS5008-E8主控,也是這款SSD便宜的原因,因為它只是支持PCI-E_3.0x2通道,官方給出的連續(xù)讀寫速度為1200/800MB/s,最大隨機讀寫IOPS為190,000/160,000,和高端PCI-E_3.0x4的NVME SSD是有不少的差距,不過比SATA_SSD也要高出不少,算是兩者之間的水平吧。
▼影馳鐵甲戰(zhàn)將240GB為2280設計,附件有說明書、合格證之類,另外散熱塊和SSD是分開放置的,使用時需要安裝一下。
▼群聯PS5008-E8主控采用PCI-E_3.0x2通道,支持NVMe 1.2規(guī)范,支持MLC/TLC與各種3D閃存,有帶緩存緩存和不帶緩存兩種版本,帶緩存的叫E8,可支持最大8Gb的DDR3/DDR3L緩存,不帶緩存的叫E8T。芯片內含偵測溫度設計,同時有對應的速度調整,說白了就是太熱了就降頻,和顯卡的機理差不多。
▼閃存使用了4顆容量為64GB的東芝15nm TLC閃存,都放置在SSD正面,背面是光板。
▼緩存為一顆256MB的南亞DDR3。
▼馬甲方面,雖然沒有燈,不過也蠻好看,大塊的紅色加入黑色元素,蠻喜慶的,同時和我主板也比較搭配。
▼自帶的散熱快比主板帶的要大一些,而且也沒啥違和感,就用它吧。把導熱墊粘到SSD上,放上散熱塊最后把底座的卡扣和散熱片固定好(導熱墊蠻厚的,需要使點勁把散熱塊按下去)。
▼內存使用了金士頓駭客神條Predator系列 掠食者DDR4 2933 16G(8Gx2)套裝,肯定會被吐槽頻率太高沒用,原因非常簡單,這內存是我很久前就入手的,如果再買一對2400MHz的內存才會跟費錢吧!其實Predator系列倒是有低于2933MHz的版本,雖然馬甲一樣,不過沒有RGB燈了,請大家注意一下。
▼這個東東叫24pin轉接頭(電容版),90度連接主板供電24pin線,讓理線更加方便一些,除了美觀的作用,廠家還宣傳轉接頭內置濾波電容,能讓電源輸出更加純正。當然我用這個很大原因是我電源線上也有濾波電容,導致接口部分太硬,很難走線。
▼內存,M.2 SSD以及轉接頭都安裝到板上。
散熱器
▼安鈦克風影散熱器的具體型號是A400RGB,附件方面提供了兩組扣具以及一些支架、螺絲以及一支導熱硅,頂蓋是黑化的,有Antec的LOGO,并能看到4個露出的熱管,不過這個頂蓋是塑料材質的,LOGO也無燈。
▼散熱器尺寸為125mm*76mm*155mm(長*寬*高),重量為748克,支持英特爾LGA115X/775/1366/2011/2066和AMD的AM4/AM3+/AM3等插槽的CPU,但不支持AMDTR4。頂蓋和風扇都是黑色,和我的整機風格比較搭,這也是我選擇它的原因之一。
▼風扇背面沒有任何參數哎!通過包裝和售賣網頁的信息,得知該12cm風扇的轉速為600-1800RPM+10%,風量為77CFM,噪音為20.3db(A)-34.5db(A),風量在同類產品中還是可以的。
▼風扇正面有一個光圈是具有RGB光效的,但只看到一個4pin的pwm供電接口再無其它接口,其實這款風扇并不支持調色,卻是可以自動變色的,默認的光效為彩虹跑馬燈模式。
▼標準的塔式側吹設計,穿FIN工藝,鰭片間隙不算太小,應該可以很輕松的吹透。散熱配備4根6mm純銅熱管,可惜沒有鍍鎳。
▼底座采用了熱管接觸工藝。
▼細節(jié)上,散熱器底部上方依舊保留了鋁片來輔助散熱。另外可以看到散熱器鰭片并不是平整的,做了很多弧形的處理,增加了流線的元素,讓散熱器整體看起來更加輕盈一些。
▼在主板上安裝好底托后,將散熱器本體一端的金屬卡扣掛在底托上,然后按壓另一端的金屬扳手,掛上散熱器,這種方式比較簡單,不需要太多步驟。不過需要技巧和力量結合程度比較高,掌握不好,就成了反人類設計了。另外這種方式安裝散熱器,最好先把散熱器安好再放入機器,避免空間不足,好按壓(所以如圖的安裝順序是不太好的,雖然我也按上了)。個人還是喜歡螺絲固定+扣具式的安裝方式。
▼A400RGB的光效。
CPU以及散熱器性能小測試
▼i5_8500,六核六線程,三級緩存為9MB,TDP為65w,在B365上6核最高為4.0GHz,做了些常規(guī)的CPU內存性能測試,都很正常穩(wěn)定。
▼由于只是顆不能超頻的的i5_8500,使用A400 RGB是有點大材小用了,當然我更多是因為顏值和整機搭配的效果才選擇了這款散熱器的。
▼不過出于慣性,還是測試了一下FPU烤機,10分鐘后的6個核心溫度分別為:61、57、52、60、54、57℃,平均溫度不到57℃,正常使用當然會更低。
PCI-E通道知多少
PCI-E和PCIe
PCI-Expss(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ss)是一種高速串行計算機擴展總線標準,它原來的名稱為“3GIO”,是由英特爾在2001年提出的,旨在替代舊的PCI,PCI-X和AGP總線標準。PCIe屬于高速串行點對點雙通道高帶寬傳輸,所連接的設備分配獨享通道帶寬,不共享總線帶寬,主要支持主動電源管理,錯誤報告,端對端的可靠性傳輸,熱插拔以及服務質量(QOS)等功能。PCIe交由PCI-SIG認證發(fā)布后才改名為“PCI-Expss”,簡稱“PCI-E。
我的理解是PCI-E是傳輸標準,PCIe是一種傳輸技術,在非專業(yè)的領域,這兩個東東基本成了一個意思,請專業(yè)人士指正吧。
PCI-E通道
下面再來講講PCI-E通道的問題,好像很多人分不清直連CPU的PCI-E通道和芯片組提供PCI-E通道的區(qū)別。
很久很久之前CPU通過北橋與顯卡相連,后來就直接把這部分的PCI-E控制器整合了進了CPU內部,這樣北橋芯片組也就消失了,直連CPU的PCI-E通道想當于以前的動車直接變成高鐵了,那真是倍爽!另外可以看到內存控制器其實也是集成到CPU內部的,完成了直連。
但是南橋那部分PCI-E通道,還是得指望芯片組原來那條和CPU相連的通道,也就是DMI。因為南橋,也就是現在的芯片組(很多I/O功能?。┑乃袛祿鬏敹嫉米哌@條獨木橋,而且速度只有PCI-EX4的帶寬,所以DMI總線被稱為了“牙簽總線”,也算是現在PC發(fā)展的瓶頸之一吧。
▼那么更高端的Z390能提供更多的直連PCI-E通道嗎?對不起,直連CPU的PCI-E通道還是X16,不過該X16通道可以拆分成X8+X8或者X8+X4+X4(當然也有的主板并不拆分),這些拆分的通道可以來支持雙顯卡,或者安裝PCI-E SSD,當然這樣顯卡就跑不滿X16速度了。
▼啥平臺能提供更多的直連CPU的PCI-E通道數,只有X299了(當然還有AMD的X399),可以看到CPU最大PCI-E通道數達到了44條,不過不要高興的太早,要實現多少通道,還和CPU有關。X299(LGA2066)的CPU被分成3種:44-lane型CPU;28-lane型CPU;16-lane型。44-lane型CPU最便宜為7900X,價格是6k~7k,退而求其次?28-lane型CPU的7800X,7820X,也不算很便宜,而且從CPU的性能上來講還不如8700k和9700k呢。再加上一塊X299主板價格也是要貴不少,所以差錢的普通用戶還是不要想擁有更多直連CPU的PCI-E通道數了。
所以如果你選擇的平臺為主流LGA115X,那么直連CPU的PCI-E通道數就只有16條了。芯片組提供的PCI-E通道雖然受到了牙簽總線的制約,但是還是多點好。
▼比如B360平臺,芯片組提供了12條PCI-E,而這12條還包括一個為M.2 SSD準備的PCI-E3.0 X4通道,這樣算下來只有8條可供自由發(fā)揮,還是有點捉急。當然如果不需要更多PCIE提供的額外的M.2接口,額外的PCI-E卡槽,額外的SATA,USB接口等等,那么其實B360和B365主板都一樣的,如果你真需要這些額外的接口卡槽,那么選擇B365主板無疑會好很多。
▼選擇在一個M.2接口上安裝上影馳 鐵甲戰(zhàn)將M.2 240,作為系統盤。
▼在第二條PCI-E3.0X16卡槽上(芯片組提供X4速度)安裝上M9PeY 512G PCIe,用來安裝一些游戲,當然理論上來說芯片組提供的通道是比不了直連通道,因為中間還要經過DMI的轉遞。不過作為一般用戶實際使用還真感覺不到太大的差別。
當然你可以選擇上Z390平臺,三條PCIE卡槽一般被拆分成了X8+X8+X0或者X8+X4+X4,這樣如果安裝PCI-E SSD性能是不會有損失了,但是顯卡的性能又會有所降低,當然顯卡性能降低的幅度也很小的,不過想想就不爽啊。
其實這兩種選擇所帶來的理論性能下降是有的,不過非常小,實際中你可能都感覺不到,在沒有兩全齊美的解決方案之前只能接受咯。
NVMe SSD性能小測
▼跑了CrystalDiskMark的測試軟件,在B365平臺跑分是不會太好看的,所以就跑了這一個。跑分想到達到廠家標稱速度的秘訣:BIOS關閉C-State,系統中電源選項開啟高性能,另外廠家標稱速度指得是高隊列下測試速度哦。
跑分都是浮云了,實際用M9PeY 512G裝載孤島驚魂5,和原來的機械硬盤對比一下加載時間:
▼進入游戲界面的加載用時:M9PeY 512G進入游戲界面載入用時58.96秒;1TB機械硬盤的對加載的用時為1分半。
▼進入游戲的加載用時:M9PeY 512G進入游戲存檔用時16.24秒;;而械硬盤的加載的用時為50.88秒,械硬盤和SSD相比真的慢多了。
再來測測這兩塊都帶散熱SSD的溫度表現如何,測試溫度的方法為使用CDM等測試軟件讓SSD運行在高負荷下,使用CrystalDiskInfo對SDD進行溫度監(jiān)控。
▼鐵甲戰(zhàn)將M.2 240的最高溫度在48℃左右,M9PeY 512G最高溫度在40℃左右,畢竟M9PeY 512G的散熱片要大好多,溫差約為8℃,也是可以理解的??傊畠煽頢SD的溫度表現都還不錯。
總結
因為B365芯片組源于H270的回爐重使之擁有了更多可分配的高速接口資源,無疑給廠商更多的發(fā)揮空間,不過如果不介意這些接口,B360/B365對于你真就沒啥區(qū)別了。當然B365對win7的友好性也會吸引一部分用戶吧,但是我是不會回到win7,DX12的游戲玩不成,連裝個NVMe SSD都得裝驅動,我是受不了。華擎這塊B365M Phantom Gaming 4主板正是利用了PCI-E通道多的優(yōu)勢,提供了更多可利用的高速接口,另外主板的供電水準,音頻、網卡以及其它芯片配備都是在中上水平的,價格也是可以讓人接受的,算是一款合格的妖版了。其實這塊B365另一個吸引我地方就是這塊主板的外觀了,異形版的設計以及配色選擇,讓人看到華擎在外觀上開始發(fā)力了,確實有時候我們買東西可能就是因為顏值,而不是啥PCIE通道的多少。
這里稍微分析下現有B365產品的市場狀態(tài),查了下JD的售賣情況,華碩有2款產品,微星1款,技嘉沒有,其它還有七彩虹的2款以及昂達的1款,還都是MATX的產品。只有華擎發(fā)布6款產品,而且ITX、MATX、ATX版型一個也不少(看評論ITX應該賣的最好),華擎對B365這么有信心嗎?
其它廠家對B365的熱情不高也可以理解,畢竟和B360產品有些重疊,而且還有開倒車嫌疑。華擎這么干是不是強行更換下自家產品的顏值呢,只是正好趕上了這波B365產品的推出,當然以上是我自己的胡亂推測,不要太當真。
浦科特M9PeY_512G優(yōu)點是顏值高,散熱塊面積大,溫度低,缺點就是價格稍高;影馳鐵甲戰(zhàn)將M.2 240優(yōu)勢是價格便宜,溫度也算控制的可以,缺點是PICE X2提供的性能一般。這兩塊SSD算是兩個極端了,我也是因為機緣巧合才組成了如此的搭配。大家可以根據自己實際需要來選擇購買,現在閃存價格走低,正是一個入手SSD和內存的好時機。
安鈦克風影A400RGB CPU風冷散熱器的外觀以及性能我都是很滿意的,尤其是和我這套主機搭配起來非常和諧,不過熱管沒有鍍鎳以及按壓卡扣的安裝方式讓人覺得其定價有點略高了。
好了這一篇就到這里,下一篇將會重點介紹RTX2080以及其它硬件的性能表現,當然還有電視玩游戲的心得體會,放心我不會成為標題黨,這就去趕稿了!
參考購買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