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1月起,一度迷失,并進入到長達數(shù)月的半抑郁狀態(tài)。
只是。
人,終究要強硬的像石頭一樣。
——進正文
我曾對糖神說,想把全球旗艦耳機都收到手。當時只是隨口一說,但這話卻時不時在我腦中回響……
于是,在那句話說完的兩年后,終于有了這篇累心的文章。
不過,實現(xiàn)難度非常大。我暫時也只能弄到文中這有限的一些“旗艦”。但這些作為2021上半年收官文章也足夠了。
然后,和我以往的盤點文不太一樣的是,文中產(chǎn)品陣容大都是價格較貴的,不再是2年多前那篇《千元內耳機大閱兵》時期的街頭\地攤風,更適合錢包稍鼓一些的音樂、音質愛好者閱讀。
另,原本選品是設定在1000到10000元價位區(qū)間,專注中高端。但考慮到近幾年國內HIFI圈軍備競賽,牛貨一個接一個,這使得傳統(tǒng)的以價格劃分定位\檔次的方法趨于“失效”。于是,最終進入本文的耳機售價變成了從200元+到9000元+!
絕大多數(shù)圖片為自己拍攝。
由于型號太多,導致無法完全鋪開,僅展示一角。
1、Hzsound心鏡(299元)
2020年夏季上市。是年度黑馬級HIFI耳塞,具備明顯越級性。
全鏡面腔體,鍍銀線,有線控版。雙針插,可換線。
只談外觀,在國內大概是500到800元檔。音質在IPAD這個級別的播放設備下,已接近千元水準。
不同于監(jiān)聽音色的偏硬與緊繃,“心鏡”人聲清晰唯美,器樂分離度、自然感、柔和感都屬上乘。亦是較少見的全頻高清,且韻味微甜的耳塞之一。侵略性低,耐聽度高。潛力大,適合折騰,且易出好聲。
不過,鍍銀線的輕盈與透明也間接影響了其極低音能量,通過換線或是調整前端能有效變化。
包裝盒沒什么逼格。
售價長期穩(wěn)定在近300元水平。
2、TFZ ESSENCE(758元)
有著目前較稀缺的全透明無縫一體化手工倒模腔體,鍍鈹振膜,特斯拉級單元技術,雙0.78mm插針可換線,百搭的高靈敏度。
腔體設計出彩,有驚艷。會有1000元左右產(chǎn)品的誘惑感,插頭部分材質和工藝略顯浮夸。
低音量感非常足,中高頻相對內斂,整體聽感稍暗,非“高度透明”的聲音。部分頻段動態(tài)很不錯,聲音很耐聽。
因三頻能量分布獨特,“總體聽感”也別具一格,和KINERA IDUN一樣是“音染”型耳機的代表,適合表現(xiàn)文字難以描述的“毒性”。調音值得肯定。
不論是外觀,還是聲音,ESSENCE都是TFZ品牌創(chuàng)立至今,最個性的那個。
你可能會被它瞬間刺激到,亦或是慢慢沉醉,最終不能自拔。
3、森海塞爾IE40PRO(水貨599,行貨999)
森海塞爾的監(jiān)聽入耳產(chǎn)品,是同期推出的三款監(jiān)聽耳塞中最便宜的。
被動降噪26dB。國行2年質保999元,調音訴求清晰、自然、大聲壓下的穩(wěn)定。
腔體逼格0,工藝地攤,,佩戴優(yōu)良,線材手感優(yōu)秀,耳套質地優(yōu)良。好收納,不怕壓。
森海耳塞口碑一向兩極分化嚴重,IE40PRO也一樣。
網(wǎng)上有說難聽要死的,也有像我這樣吹到大氣層的。小白搜個森海測評參考,最后往往暈頭轉向。
IE40PRO聽感:輕微齒音,純澈低音,明亮高音,極順滑線條,寬廣的聽覺意境。
欠缺厚度感和可供人回味的某些韻味,略薄的聲底使得女聲稍好于男聲。高頻分離度優(yōu),但密度不夠,又有些假。
在某些層面,它和hzsound心鏡有近似,但同樣竭力交代細節(jié),強化分離,心鏡還是更自然。另外,兩者都可換線,若折騰到位,聽感或素質會有另一番變化。
IE40PRO,我差不多是最早寫測評的,當時察覺它超越IE80S,有預感會大賣。
結果真是如此。
4、IBASSO IT01X(799元)
是IBASSO今年發(fā)布的動圈耳機。算是該品牌動圈耳塞的次旗艦級,雙面鍍鈹振膜。
從腔體到線材,再到插頭、分線、束線器,再到耳套等配件,都質感非凡!也清新脫俗。
亦是500到1000元價位較稀有的高級感金屬耳機之一。
顏色比較多,非常符合時下年輕人審美。
體積小巧,輪廓圓潤,使得佩戴非常舒適。
低音量感明顯,勁道足,且控制力很好。人聲較凸顯,動態(tài)好,情感表現(xiàn)優(yōu)。
男聲表現(xiàn)相對更卓越。動態(tài)很好,超越500元以下不少耳機??傮w音色稍刺激,強調肌肉感,容易在一些情緒熾烈的音樂中感受酣暢淋漓的痛快感。聲場規(guī)模中等。
相較自家旗艦IT01S,IT01X的解析、聲場略有不如,但卻有著更動人的樂感和更高的顏值,而這也是它打動我的地方。
綜上,設計水平和調音水平都相當好,也是小型繞耳式耳機的經(jīng)典。
5、TINHIFI T5(799元)
是TINHIFI今年發(fā)布的新品動圈耳機,DOC“鉆石”振膜的運用讓它的厚度、密度、動態(tài)、瞬態(tài)均達到一個驚人水平,當然,更驚人的還有“價格”——799元!比我預期的最低價還低300。
T5在調音上的“革命”變化,在我看來是“重低音耳機終于也能女毒了”,它的低音厚、深,無溢出,轟頭轟的恰到好處(很有趣的聽感),即便溫婉細弱的女聲也能在洶涌的低音潮水中自然流淌,這更是厲害。
附贈兩類耳套,可在通透明亮與深邃渾厚之間切換風格。兩類耳套的設計都很成功,不會稀釋頻域兩端本該具備的魅力。值得稱贊。
包裝相對普通,腔體設計非常直男。細節(jié)做工很好,佩戴舒適度、隔音都很不錯。
相對低的價格下、大聲場、高樂感、高素質、高靈敏度、可換線。
讓“內卷”卷的再激烈些吧……
6、興戈APT7(999元,目前TWS中的音質第一)
一直專注有線HIFI產(chǎn)品,并憑借EM2和EN700PRO名聲大噪的興戈,推出了自家首款真無線耳機(圈鐵結構)
音質是該機研發(fā)時的一個重點,官方訴求“消除數(shù)碼聲,增加模擬味”。
內置1枚8mm石墨烯動圈與1枚樓氏高頻動鐵。
支持aptX,續(xù)航11小時,充電倉額外充6次,總續(xù)航高達恐怖的80小時(大約),此外還擁有20dB的被動降噪,適合出街,或搭乘交通工具。
大型黑金配色充電倉透著商務感和發(fā)燒氣質。獨特的鋁合金(電鍍金色)耳掛強化了佩戴穩(wěn)定性和佩戴者的側顏顏值。
(提示:因定位發(fā)燒級,巴掌大的充電倉偶爾也會影響便攜性)
APT7是迄今person所接觸過的50余款真無線耳機中的音質第一.
從某種角度來說,其硬素質甚至已經(jīng)逼近千元級HIFI耳塞。這對TWS來說,非常不可思議。具體表現(xiàn)在高密度,高動態(tài),黑背景感這三個層面。
光是高密度,就已經(jīng)甩開很多TWS,而高動態(tài)、黑背景感這種傳統(tǒng)HIFI耳機才有的特色,APT7也具備,這更是令我瞠目。
每次看到ATP7電商描述頁那密密麻麻如論文般的字,就感覺人家熱賣是有道理的。
極端認真,極端專注。這一點和我很像。
7、SIVGA SV005
老牌木質耳機工廠SIVGA在近千元價位推出過SV004\005\007三個型號,主銷歐美。
SV004曾被我視為千元內非常值得入的包耳式頭戴型號,目前連國內“煽動”帶國外熱銷已經(jīng)售罄。
優(yōu)點:1、佩戴舒適,2、高靈敏度(直推級)3、密度好、飽滿人聲、匹敵監(jiān)聽的解析。
比之高一級的型號SV005造型\材質與004近似,同樣具備舒適佩戴和高靈敏度特性,但音色相對SV004更加鮮活流暢,“嚴謹”和“監(jiān)聽”感適度下降,它那恣意華麗的“流行味”很好聽。一耳朵就能讓人感到“Q彈”,類似喝了芬達一樣,會有聽覺上的喜悅。三頻能量分布健康,通透性上佳。
SV007比SV004和005,聽著會更暖色一些,人聲和樂器音色因此更溫和。中高頻動態(tài)不如SV005那么富有激情。更多的是一種溪水般的綿密悠遠。在我眼里,它是三個型號中外形最精美的。另外,它對“小尾巴”(解碼耳放線)或無損播放器的檔次有一定需求。盡管直推也可以聽的不錯。
總體上,SIVGA的SV系列頭戴耳機還是以聲價比而熱銷國外的。像它的包裝、配件(2條線+較高檔硬質收納包)和工業(yè)設計,按說是可以標價在1500到1800元,可實際成交價卻卡在500到800元之間。當然,這也說明品牌名氣還不夠。
8、NFAUDIO NA2+(999元)
有著濃厚錄音師基因的品牌NFAUDIO今年發(fā)布的新品動圈耳機。是先前監(jiān)聽版NM2+(上圖左)的兄弟機型,定位于藝術\音樂欣賞。
精美的禮品級包裝,靠譜的配件和扎實精美的腔體設計。
相對監(jiān)聽版NM2+,NA2+全頻順滑感更好,無某些能量或結像的過度突出,聽感相對更自然,優(yōu)美,更適合大多數(shù)音樂愛好者“享”用。
是一款集合高素質與高樂感的高平衡性耳機。
低音量感相對NM2+稍許下降,但仍屬高品質低音。人聲結像明銳,爽快,有著該品牌慣有的明凈準確風格。
售價999,但已經(jīng)對一些兩三倍于它價格的洋品牌耳機產(chǎn)生了威脅。
因全頻控制力好,潛力也大,很適合接駁更強大的播放設備,展現(xiàn)更深層次的“音質魅力”。
總體上,以NA2+的綜合實力,進入VGP2021SUMMER不太成問題。
9、QoA adonis(1149元,日本VGP2021SUMMER 2萬到3萬日元間金賞)
由日本歌優(yōu)May'n代言兼參與調音的圈鐵耳機,顏色亦是may'n喜歡的藍。
從源頭和調音上來說,adonis,還有低價位的vesper都是目前罕見的準ACG耳機,而不是形似ACG\二次元耳機。
因綜合完成度(調音、價格、商品企劃)非常之高,該型號奪得即將于6月頒發(fā)的VGP2021SUMMER金賞。
有必要提的是QoA耳機型號都是以雞尾酒名命名的。設計師對“聽”這種行為的“美感”有執(zhí)念。
adonis使用穩(wěn)定木面板,并在表面精心設計了優(yōu)雅而時髦的星輝與藍綢圖案,如此格調在同價位耳機中很獨特。
同時,也是有線耳機中,較少見的從研發(fā)初就考慮時裝屬性與裝飾感的HIFI產(chǎn)品。
adonis的聲音飽滿、清晰、柔和、較明亮、很真實。人聲距離較近,中高頻無悶感。
音樂味濃。
人聲,尤其女聲既真實又柔美,這在目前的圈鐵耳機中較稀缺,同時也與一些傳統(tǒng)的日系耳機女聲不同。比如,對比軟銀SE-5000HR,adonis更真實,沒有刻意強化女嗓氣息的柔與細。也相對更HIFI。
在與索尼XBA-Z5(原線)的對比過程中,adonis在硬素質層面也有相當一部分勝出。如更強的中、高頻動態(tài)和更自然有力的人聲。
adonis也有2.5mm、4.4mm平衡版本,若對氣勢、規(guī)模有更高預期,那選擇平衡插頭勢必更好。
10、TFZ KING RS(1499元)
是TFZ今年的旗艦級動圈新品,搭載官宣的第四代單元。訴求高素質,高信息量。
高純度電解銅CNC外殼,黃金振膜(納米金層沉積),進口N50磁體,2分頻2聲學音腔。
外殼形態(tài)較獨特,有高級感,但不算好看,銅材質腔體有不小的重量,但不影響佩戴。
標配3.5mm立體聲插頭的線,雙針插可拆卸端子。線材為鍍金、鍍銀、銅線混編,但與腔體色系不一致影響設計的綜合完成度。
目前有三個顏色可選。槍色、金、銀白。
解析很高,但柔和感、亮度控制似乎沒有非常好,偶有刺耳感,推測可能需要較長時間煲機。
低音下潛很好,量感剛剛好,也很有凝聚力,不松散。
高音亮度和泛音量感好,三頻能量均衡。
人聲稍薄,但無干澀乏味感。女聲聽感好。聲音年輕有活力。樂器分離較好,縱深和橫向也都不錯。也許是太干凈的緣故,有些不夠潤澤,這可能需要主動的多適應下。
這是個素質卓越的動圈耳機,這么高的信息量放在1500元檔完全沒問題。它其實可以和EX1000去掰腕子的,有如此水平的解析,真的可以。
同時,它也可能是威索尼可GR09的最好替代者。另,它和森海塞爾IE800\IE800S也有聽感層面的近似,比如很不錯的高音解析和低音下潛。而且人聲略勝IE800系,樂感相對濃郁,更雜食。
但。它像匹野馬,聽感好壞可能分人。我目前能確定的是它和FIIO FD5一樣都是2000元內的素質BUG。對洋品牌圈鐵、動圈有一些壓制。
最后,建議搭配特別好的播放器。當然,IPHONE也行。
11、舒爾SHURE Aonic 4(1888元)
是舒爾的首款圈鐵耳機,新品。初期標價在2500檔,大促或會在1888元。
和SE425一樣,除了聲音不太好,外觀、包裝、品牌、配件都很好。
我本人對它期望值很高,但冷靜下來,還是感到失望。
相對500到1000元的很多TWS或是國內HIFI耳塞,米國舒爾aonic 4的調音完成度不高。
體現(xiàn)在聽感上的音域較窄、聲線單薄、不太順滑和干澀上。
但鑒于品牌號召力,相信它還是會賣出一些的。
12、KINERA FREYA(1699元)
是KINERA的圈鐵混合動力耳機,國內定價1699元。
是罕見的獲得日本VGP2021賞的非主流品牌中高端HIFI耳機。
是我心中目前1000到2000元價位區(qū)間,綜合競爭力最強之一。
手繪的懸浮感星空圖案,令人驚厥的紫金底色,閃光的金粉。近似三角形的外面板輪廓,實現(xiàn)了奇特的看似大,實則小巧的觀感。同時,佩戴舒適性和穩(wěn)定性也非常好。
聲音風格較張揚,略冷聲。有深邃而強力的純凈低音,中正音色,順滑的中頻到高頻,大聲場。
結像扎實、人聲飽滿、中高頻線條較凌厲。有大氣魄,大氣勢。
中正爽朗的音色也是區(qū)別于QoA adonis的地方,后者偏柔和、唯美。Freya更適合類似搖滾、器樂電影原聲這些風格,會有氛圍與意境上的強化。同時,它靈敏度也高,不太需要折騰前端,IPHONE就可直推。
綜合設計感、調音、配件,再結合價格,是個BUG,仍舊是年度推薦級。
13、IBASSO AM05(1888元)
與TFZ ESSENCE近似的實心倒模樹脂殼體,但內部構成不是動圈,而是全樓氏5顆動鐵單元,4分頻設計,使用了音頻級的薄膜電容器,高質量的可換線MMCX端子,標配2.5mm平衡線,附贈轉接3.5mm單端線。
貌似推出了兩個顏色。實物很漂亮,做出了寶石感,但表面太光滑,相機不易捕捉那種晶瑩與夢幻。
做工很不錯,能經(jīng)得住仔細觀摩。
聲音不悶。人聲明凈,嗓音厚度適中,口型明顯,齒音控制不錯。低音下潛和量感都很不錯。高頻稍銳,聲音不緊繃,有較松弛的彈力感。
需注意的是,AM05對耳套較敏感。若戴著不合適,低音量感會偏少,中高頻也會偏薄偏亮,反之,結實、有力、飽滿、深邃。
全頻有較高的密度和較大信息量,順滑感\(zhòng)流暢感良好,解析良好,多數(shù)情況下好聽。
聲音能量主要聚焦在中低頻到中高頻區(qū)間。大音量下,這部分結像最鮮明、很高清、凸前、鮮活。但此時,也可能會有樂器或齒音的突兀。
人聲情感濃郁有力,時不時會散發(fā)出一點動圈的味道。
總體聽感順滑,悅耳,只在中高頻區(qū)有些較銳利,這在大音量或復雜樂音沖擊耳膜時,可能會察覺。相對自家動圈耳機IT01X,AM05的聲場和全頻清晰度會更好些。也對得起目前的售價。
動鐵耳機往往容易實現(xiàn)精準,透明的聲音,但樂感(柔美且耐聽)做很好的較少,AM05屬于這兩年中高端價位上樂感很不錯的動鐵耳機。值得留意。
綜合配件、配置、外觀、音質,其在1000到2000元價位區(qū)間,目前來看,優(yōu)秀。
14、FIIO FH5S(1699元)
明明可以標個比初代機高很多的價,但為占領市場,這個更強配置和音質的FH5S卻只比FH5僅高出1塊錢——1699元。
因全方位的強悍,它已經(jīng)不需要刻意的推薦了。
聲音方面:具備高透明度和高密度。
整體線條較為硬朗,中低頻部分動態(tài)略欠,人聲較柔和,自然,不易有齒音干擾。默認均衡音色下,中低頻到中高頻韻味相對其他調音模式會寡淡,低音量感剛好,大推力播放設備下,不太有必要開啟“澎湃低音”模式。橫向和縱深空間都很不錯。高頻亮度適中,即便開啟“靚麗高音”模式也不太會刺耳。
動圈部分可能有煲機必要,初聽會略顯拘謹、舒展性不夠。最后,多種調音玩法讓它的聽感變得不易一句話總結。
15、余音驚蟄(1999元)
全樓氏4動鐵。官宣的智能AI無源聲學算法。
對待定位更高的HIFI耳機,余音在“性價比”層面倒是理智了。
比如精簡配件,僅提供口碑和實用性都很不錯的AET07(白)和AET08(藍)。 同時在包裝上下功夫,強化趣味性和高級感??上СS玫氖占{包外形有些奇葩,也些許降低了它的整體檔次感。
聲音整體優(yōu)秀,解析不俗,且有著2000元內耳機產(chǎn)品稀有的,對聲音厚重感的強化。
全頻線條松弛、低頻速度略偏慢、配合真切飽滿的人聲結像,容易產(chǎn)生一種“蕩氣回腸”的滄桑韻味。
中高頻到高頻的亮度控制很好,基本不過亮,也不會明顯偏悶。
泛音延伸自然,不做作,聲場表現(xiàn)也因此受益。
除了風格使然的“背景還不夠黑”,以及在大動態(tài)或強勁節(jié)奏下的細節(jié)不夠精致。
大多情況下,“驚蟄”聽感都是柔和、大氣、好聽的。沒有剛硬的刮耳感,或解析不足引起的器樂模糊、乏味。這是個把力道、厚度、清晰、耐聽融合的都比較好的純動鐵耳機。
和AM05對比,它的中高頻要稍悶,但也相對更柔和,穩(wěn)健。
標配的0.78mm雙針8股編織鍍銀線,在聲音品質上,真的助力不少。這條線我是非常喜歡。
小缺憾是售價近2000,卻沒考慮平衡模式。不過,考慮到萬元級FW10000也如此,那就這樣吧。
16、FIIO FD5(1998元)
2000元內稀有的頗具藝術感的金屬耳機。是飛傲新品。動圈。
除耳機與線材連接處的工藝有些不夠精致(相對FIIO FH5S),其余都是精益求精的水準。
融合了一些先進的音響理念,使得FD5的氣勢感達到了相當?shù)母叨取?
低音有刻意的考慮歐美聽眾審美,量感比我預期的“多”還要再“多”些,可能需要部分人主動適應。
人聲稍微欠缺“清冽”與“甘甜”。除此之外,全頻域結像都挺扎實,中高頻、高頻的動態(tài)和瞬態(tài)也都相當了得,尤其適合接駁大推力播放設備,會有出色聽感。
配件良心,比如騷氣的皮質收納包和口水級的各種插頭。對發(fā)燒友很友好。
綜上,F(xiàn)IIO FD5是目前2000元內的動圈耳機中,可能是綜合誘惑力最大的。
17、天使吉米darling
用到了一些強化質感的工藝,通過對聲音的深度優(yōu)化,實現(xiàn)了優(yōu)秀的音質。
售價很高,但因各種突破性的設計,仍然值得為之買單。
在我聽過的小棍子型耳塞中,darling最好的,也要好于雅馬哈EPH-200。
相對更低價位的類似造型耳機,darling的動態(tài)、聲場、自然感也都更高一級。
耐聽、好聽、純凈、豪邁,在這么小的腔體中發(fā)出,令人震撼。
幾乎完美。
18、SONY XBA-Z5(2599元)
日本KAKAKU上,索尼歷代高端\旗艦型號中,XBA-Z5的評價是墊底的。
第一位是發(fā)售已逾10載的EX1000,第二位是IER-Z1R,再后是N3、IER-M7、M9、EX800ST。
Z5墊底的原因,可能跟標配的細細的耳機線也有關。
我認為它難以承載Z5的威力。換一條稍微上點檔次的鍍銀線也會比之更好。
Z5的人聲容易悶在低音里,好一些的線,也能適度強化人聲解析,并進一步釋放其中高音到高音的色彩和光澤感。
IER-M7因更中正飽滿的聲音倒是在人聲情感色彩上再好于IER-M9。可不論是M7還是M9,都因監(jiān)聽屬性,而不能特別好的傳遞音樂味兒。
即便IER-Z1R也不太容易“微甜動人”,這就使得升級線+XBA-Z5成了不少“音樂”愛好者追逐的對象。
也可以換句話說:即目前索尼的高端耳機產(chǎn)品線,EX1000(已停產(chǎn))平衡中正略干澀,IER-M7\M9的厚實有力卻直白,IER-Z1R中高頻動態(tài)略欠,人聲太樸實。這讓喜歡流行音樂的發(fā)燒友只能優(yōu)先考慮Z5或N3了。
鑒于此,索尼或許有必要再推出類似Z5定位的HIRES音樂欣賞型耳塞。就像MDR-Z7后面推出的MDR-Z7M2那樣。
19、TINHIFI P2(2599元)
稀有的緊湊型平面振膜耳塞,航空級鎂鋁合金外殼,標配2.5平衡線,附贈轉3.5和4.4接頭,8股(每股16根)單晶銅線混編,頭層牛皮材質手工收納包。
佩戴舒適度不錯,但穩(wěn)定性不夠高,主要受導音管角度,耳套和內側腔體材質,以及耳掛的相互牽連所致。好在用力壓按后,會緩解。
聽感大氣,純凈,稍暗,全頻力道非常平衡,細節(jié)交代非常清晰且不刺耳,亮度和動態(tài)表現(xiàn)也很不錯。
瞬態(tài)優(yōu)秀,有著大多數(shù)動圈耳機難以呈現(xiàn)的微妙速度感,在詮釋電子音樂的低音和高音時,那種沖擊力會非常驚艷,很“科幻”。
論清晰感,差不多是心鏡、IE40PRO的解析再增強。
適合與大推力的,較高價位播放器搭配,會有耐聽且過癮的感受。比如山靈M6PRO 21版。
對大場景、大場面音樂有非常優(yōu)秀的表現(xiàn)力。
是2020年,很出乎我預料的一款高端耳塞,除品牌文化\建設有所欠缺,在調音層面,已是極品。
(因平面振膜發(fā)聲的特殊性,P2在長時間聆聽時,會有輕微的發(fā)熱,冬季使用會讓人愛上)
20、森海塞爾IE400PRO(2999元)\IE500PRO(3999元)IE800S(4999元)
以調音完成度來說,IE400PRO和IE500PRO都不太如IE40PRO
因為它倆都能找到點“瑕疵”,會有一定的不自然感,欠缺IE40PRO那種極度的流暢與順滑。
但要是換一個角度呢,IE400PRO那強化的解析,更飽滿的低音,又確實比IE40PRO好,某些音樂也更過癮。同樣,IE500PRO強化的人聲厚度,全頻飽滿度,也同樣好于IE40PRO,更好于IE400PRO。
所以,面對森海的監(jiān)聽耳機,買前還是要多考慮下。
這三個型號里,我覺得IE40PRO和IE400PRO挺好搭配前端,不大累心。但IE500PRO似乎是需要更好更專業(yè)些的播放設備伺候。
題外話:截至發(fā)稿日,我還沒有真正的長時間享用過一款“監(jiān)聽”耳機,市面上不管頭戴,還是入耳,但凡定位于此類型的,基本都沒法長久聽音樂,內心總會有點躁動,會瞎想,會感到那只是聲音,不是音樂。
但如果非要選一個相對最好聽的監(jiān)聽耳塞,那IE40PRO暫時可能是最合適的。要么就是鐵三角E40。
IE800S 我手里沒有,但耐心的聽了IE800(畢竟現(xiàn)在閑魚也便宜了)。這塞子要想好聽,佩戴是第一關,然后才是搭配。
若戴不穩(wěn),塑料音,低音散。戴好了,上九天攬月,下甕中捉鱉。
沒法子,這塞子的耳套和導管設計的都奇葩,不穩(wěn)定,不牢固,總需要用手扶。
解析是亮點,低音也是。和K3003一樣,明凈犀利,但比K3003低音好,前端能力越強,它的低音也越過癮,純凈且大力,質量很高。
人聲有時也挺好聽,但通常不太會讓人迷戀。據(jù)說IE800S有改進,可同行朋友 @耳機玩家表示,倆型號實際聽感差異很小。
所以……除非你想感受深層次IE800系的魅力,那可以嘗試IE800S,畢竟平衡線下的素質會更驚人。否則,就搞個IE800也不錯。
IE800的部分素質比IE40PRO好。但更主要的可能還是樂感的勝出。
目前4999元價位,除了IE800S還有AKG N5005,論調音、配件、品牌號召力,AKG這個總體上更強,我也有打算再搞個N5005。
21、FIIO FH7(2998元)
飛傲圈鐵旗艦FH7發(fā)布多年了,但我是這次寫文章前才真正體驗了下。
對比飛傲自家FH5S\FD5\FA9這幾個高級耳機后,我感到它的聽感是最正,細節(jié)也最到位的。大動態(tài)下的控制力也相當好。當然,價格也高。好在今年618京東有下調,從2998落至2398元,且有免息支付。
而動鐵旗艦FA9,我本人感覺有些怪,人聲似乎被壓到接近喉嚨的位置,整體樂感一耳朵下來是不太自然的。
22、KINERA NORN
1圈4鐵構造,7mm外磁路自研動圈單元,鍍鈦球頂\PU\高聚纖復合振膜,4動鐵(1自研復合+1樓氏復合)單元,1.5T磁通量,日本大黑線圈,三導管物理分頻,后腔鏡面反射結構,標配平衡線(附贈轉換插頭),0.78雙針可換線設計,源自神話故事的高級感手繪面板,8股192芯合金銅鍍銀線。
因外形毒性極強,新品上市初期就斬獲了大量(數(shù)百)訂單(日本、烏克蘭、美國)
聲音層面亦有突破,主要是驚人的厚度感、密度感和聲場。
NORN有著氣勢滂沱的壓人氣勢,在接駁高級播放器時,會有類似IMAX超巨幅畫面的震撼。
低音能量較驚人,人聲柔和感、樂器分離、自然度也都屬該價位段的頂級水準,極高頻能量有所欠缺,但在平衡插頭下會有好轉。
動態(tài)驚人,適合展現(xiàn)恢弘的意境、低音沖擊、歌劇\電影原聲的爆發(fā)力、一些特定的情緒。
NORN的調音有些偏向歐美發(fā)燒友審美,聲音形態(tài)飽滿逼真,健康壯碩,而非妖嬈,璀璨,稀松。
NORN是FREYA在密度、厚度上的再升級,甚至有匹敵音箱的自然和穩(wěn)健感。但外觀與FREYA對比,并未有一眼的超越,只是在藝術層面相對更高級(以我多年畫畫的經(jīng)驗)
(左NORN,右FREYA)
23、拜亞榭蘭圖
在洋品牌推出的高級小耳塞中,拜亞榭蘭圖可謂是相當成功的。
佩戴舒適,耳掛設計較不合理。顏值較高,靈敏度高,音色較自然,怎么搭配都不易出惡聲,動態(tài)優(yōu)秀,解析優(yōu)秀,高頻延伸不算太出彩。
相對其他大牌高端型號,那些各種讓人頭疼的負面評語。
榭蘭圖的缺憾反而最少,而這也是其屹立多年不倒的制勝法寶。
于我而言,它的人聲欠缺美感,略機械蒼白,低音也不算特別精彩,但其余部分都沒的說。
不過,畢竟也推出幾年了,且隨著國內同行的強勢崛起,它的售價也被迫一路走低。
從最初的六七千到現(xiàn)在的三千多,穩(wěn)穩(wěn)向下出溜……
綜合聲價比,目前它已經(jīng)是挺低的了。目前千元檔的幾個國產(chǎn)型號已能壓住它。
但畢竟品牌擺在那,還是要保持敬意的。
24、達音科SA6(3899元)
6動鐵,高透明樹脂外殼,穩(wěn)定木藝術面板,高級的8股古河單晶銅鍍銀線材與實用性很強的自鎖式可拆卸插頭設計(單端\平衡隨意切換),腔體設有電子調音開關,撥動可變化為低音增強。
趙中亞工程師的得意之作,亦是這兩年國際耳機展中,高端耳機中的金獎型號。
之所以如此牛,是因為在3000到4000元價位段上,它有著無可比擬的外形、音質、使用等層面的綜合優(yōu)勢,換句話,就是“產(chǎn)品完成度”高,有著讓人難以挑剔的水平。
調音方面,一耳朵還是達音科品牌常見的中正稍硬風格,其全頻域干凈,細節(jié)交代清晰,銳度高,聲音純粹而不過度刺激,在對各種聲音元素平衡性的處理上,令人嘆服。
相對的,略微木訥一點,稍微欠缺音樂中的柔美韻味。
但即便如此,在達音科的耳機產(chǎn)品線中,SA6仍是聽感相對最好的之一(另一個是禪和DK3001PRO)。
同時,相對該品牌早期高端型號中的經(jīng)典DK3001和近期高端DK3001PRO,它的HIFI素質也要明顯更好,表現(xiàn)在聲場、動態(tài)、密度都更強大。
25、達音科禪ZEN(4999元)
S316不銹鋼外殼,真空高溫蒸鍍黑色涂層,表面噴涂AF納米疏油層,驚人的1.8T磁通量密度,A.C.I.S空氣增壓回路系統(tǒng),ECLIPSE結構13.5MM直徑獨立懸邊鎂合金振膜(純金屬膜),納米晶體鉆石鍍層。高精度抑震銅環(huán),高張力超細音圈線。高穩(wěn)定性的膨脹MMCX插針。8股古河單晶銅鍍銀線。
4類型耳套(低音強化、通透、均衡、隔音)
是我迄今聽過的密度極高,清晰度極高,樂感又非常不錯的動圈耳塞,只音色略偏硬。
HIFI素質到了一個非常高的高度,但價格并未上天。綜合音質、配件、設計、包裝這些,放眼整個耳機市場,它仍是很有性價比的。
比SA6的解析、密度、聲場又要再高過一頭。樂感有近似之處,比如都特別干凈,也稍許偏硬。
是動圈耳機的一個里程碑。
26、FINAL B1(4999元)
顏值巨高,設計風騷。
在使用金屬做外殼的耳機中,F(xiàn)INAL的B1和A8000都是極吸睛的。
佩戴舒適度不錯,但還是有可能被不規(guī)則的棱角刮到。佩戴穩(wěn)定性很好。戴上就真是戴上了。
隔音很好、漏音很小。
調音上有缺點,大概是范低頻的某個頻率有些突兀,這個小問題使得它的低音品質有所下降。聽感上會不夠順滑,影響全頻的平衡性,甚至是人聲的美感也會被稍許影響。
除此之外,器樂的精致感、精確感、位置感都非常好。
人聲韻味較普通,相比Kinera NORN、QOA ADONIS、心鏡,它的人聲情感都有些平淡。也相對欠缺微動態(tài),流行音樂會有些燃不起來。
鑒于此,在與播放器的搭配上,它也需要更多的講究。
日常收納比較費精力,需要在收納包里把倆耳塞頭用某種東西隔開,如若不注意這點,很快就會“二手成色”了。它的美和蘋果早期的IPOD背板一樣,都經(jīng)不住擦和掛。比較脆弱。
27、鐵三角ATH-IEX1(日行6000左右,國行9999元)
主被動復合雙動圈+雙動鐵混合結構,鈦合金外殼。
阻抗5歐姆,靈敏度102dB/mW ,可換線設計,A2DC接口。
配件為自帶一條3.5線 一條4.4平衡線,三對入耳膠套,三對入耳海棉套,一個超大型收納包
這款產(chǎn)品的風評不算好,不止國內,日本那邊也一樣。
鐵三角\JVC\SONY三家大品牌的超高端耳機,在經(jīng)過一輪輪市場洗禮后,鐵三角這個現(xiàn)在是墊底。
聽感:解析,聲場,高頻延伸這些相對兩三千的一些HIFI耳塞有較明顯勝出,但整個中頻段有難以描述的空寂冰冷,而且大推力、大聲壓下,它的整個聲音形態(tài)還會有些許“失控”感。
而過低的阻抗,也讓告別了耳放,損傷了發(fā)燒友熱衷的“折騰”空間。
音色相比自家多年前的次旗艦CKR9,顯得詭異、個性,欠缺“自然”,而相對索尼\JVC的同級別耳塞,也是如此差異。
詭異的線條,略空冷的人聲,對發(fā)燒友不夠友好的超低阻抗,都影響著它的售價。
范低頻部分是比較值得稱道的地方,它把小音箱常見的被動振膜運用到耳塞里,挺前衛(wèi)。
而由此帶來的低音也是很個性,氣勢還挺好的,非常浩瀚,但形態(tài)也和中頻一樣,有難以形容的“味精”味兒,有時會近似IE80S,但規(guī)模感要比IE80S再強大些。
總之,IEX1有著太鮮明的品牌烙印,若非鐵三角粉絲,可能會一耳朵嫌棄。但若經(jīng)常聽日本音樂,或是常聽鐵三角“女毒”型耳塞,那它這個調音倒是非常不錯,那類似雪碧的潮流味道,也會讓人愛上的。
28、SONY IER-M9
低音增強型監(jiān)聽型耳塞。穩(wěn)定感很強的佩戴,隔音也很好,但耳套入耳后會有一種類似脹氣的感覺,不太舒服。即便換成HANA的氣壓平衡耳套也不易緩解,只能主動適應。
有用于強化高級感的碳纖維面板,間接拉開與IER-M7的檔次差距。
研發(fā)期間,索尼聲學工程師參考了一些音樂人的意見,并提升了低音能量。
動態(tài)比較一般、亮度偏暗,橫向聲場較普通,但規(guī)整、立體。
解析優(yōu)良,耐聽,全頻一致性強,自然感較強,大動態(tài)音樂、大聲壓下,對細節(jié)的控制力很強。但需要盡量大推力的前端去推,才能感到一些震懾力。
相對這兩年出品的一些中高端HIFI耳機,監(jiān)聽型IER-M9對普通發(fā)燒友而言,是有些靈敏度偏低、動態(tài)相對普通,橫向規(guī)模感也偏小的情況。這讓它難以呈現(xiàn)出音樂的“光澤感”和“律動美”,也因此不夠好聽,不易燃。繼而閑魚??傊?,這是個工作型耳機。
PS:閑魚命也幾乎是所有監(jiān)聽耳機在普通發(fā)燒友手里的宿命。
M9基本告別手機直推,更適合接耳放或大推力的中高端HIFI播放設備,像索尼ZX505\ZX300A這些的4.4口也可以。
相對EX1000,它的動態(tài)、亮度也有點不足,好的地方是聲場的橫縱垂直都有“能量”分布,對大編制音樂的細節(jié)交代也能一絲不茍,穩(wěn)健平和,這一點也是其超越榭蘭圖的地方。
此外,耐聽,不燥,厚實,細膩的高頻也是它的特點、優(yōu)點。
總體上,價格非常高,音色不太美,同時還需要考慮為其搭配強力的前端。買之前,普通發(fā)燒友要考慮好。老燒友可以狙。
29、KINERA ODIN(4999元)
上市有三年了,至今仍有較高熱度。單邊8顆動鐵單元,實現(xiàn)了從低音到高音的均勻高能量覆蓋。信息量在5000元內的HIFI耳機中屬于非常高的。
整個耳機外殼布滿類似星光的斑點,因批次、改版或適應潮流等各種原因,ODIN可能也會有黑底色白星光版本(如上圖),實際標準版ODIN是偏琥珀色。
ODIN采用0.78雙針可換線設計。原線雖牛X,但實在太粗,會影響出街。換條輕薄的線,按說有必要。
音質非常好。
低音動態(tài)和量感,高頻解析和聲場均有一定程度的對6動鐵達音科SA6的超越。故,它售價4000到5000也是合理的。
飽滿、高密度、高清晰感、全頻域的凝聚和力道,隨時都可能撩撥你的心弦。
舒展的線條在高動態(tài)和較高的亮度下,有著異?!斑^癮”的聽感,越是激烈的曲子,越容易被ODIN詮釋的血脈噴張,亦或顱內高潮。
純凈而兇悍是它的代名詞,血肉筋骨樣樣不缺,雜食性強,靈敏度很高116d,對手機友好。但和很多昂貴耳機一樣,它的最好狀態(tài)也是在與HIFI播放器連接時才最好。
30、KINERA NAN·NA
腔體并不大,但導管根部偏粗,在塞入耳道的最初階段會感到有鼓脹感,這多少影響了佩戴的愜意,好在基本的舒適性和穩(wěn)定性過關。
和ODIN不同,搭載靜電單元的NAN·NA更輕柔,它不太會有巨石般的重量感。
但神的是,其低音下潛和力道仍令人滿意,只是這部分聽著更柔和一點,不像ODIN那么“砰砰”的。
高音是其殺手锏,具備現(xiàn)階段絕大多數(shù)動圈單元難以企及的空氣感。
人聲真切,柔美,比adonis更柔和,如果前端驅動力不太足,可能會太柔和以至于欠缺
“刺激”心弦的情況。
因這個特點,它的耐聽性倒變得很好。容易出現(xiàn)一首歌循環(huán)個幾十近百次而不知覺的情況。
IPAD推NAN·NA在滿足感上很不錯。但以發(fā)燒的高標準,一臺2000元起步的HIFI播放器還是有必要的,這會讓它的銳度增強,或是說讓它的聲音沖擊力提升到更過癮的水平。
NAN·NA在圈鐵靜耳機陣營中,是推出相當早的那個。一出來就給人驚艷。
除了風格上有時太輕柔,欠缺拳頭般的兇悍與凝聚,整體來說,調音完成度仍然很高。
在不是特別特別貴的價格上,以這個配置實現(xiàn)了某種意義上的成功。
31、JVC FW10000
和FINLA B1對比,F(xiàn)W10000的線條舒展,松弛的多,對樂器的交代也因此更利索,從低頻到高頻各種順滑,如抹了油一樣的輕松,會有舒適感。
清晰、潤、大聲場、高度平滑,適度略偏少的低音成就了這個JVC迄今最強的小耳塞。
它的遺憾是對可拆卸端子的工藝處理還不夠好,另外沒考慮平衡線的商品企劃,還會讓發(fā)燒友憂慮其“潛力”。
相對的,IER-Z1R和鐵三角ATH-IEX1在這兩個方面,都比它做的好。接地氣一些。
32、SONY IER-Z1R
總以為入手后會經(jīng)常使用,但實際并沒有。
主要原因是我手頭所有便攜設備都沒法讓它的中頻變好聽。只在接曠世的CMA12(臺式解碼耳放)時,才感到有所解決。但我不想經(jīng)常坐著聽。毀身體。
以全頻域都推好為標準,IER-Z1R目前確實不好伺候,除非你“退燒”,那或許可以隨意。
否則“心念”一起,這塞子就會激發(fā)你再“折騰”的欲望。
音響設備越高端,可能越不一定讓你“心靜”。它一邊給出豐盛的信息量,一邊在某些地方展現(xiàn)“詭異”的一面,而你不知道這個“詭異”是它的特色還是它的問題。
IER-Z1R的詭異(特色)是偏柔且散漫的中低頻與精致且亮騷的高頻形成一個反差,好處是讓璀璨的“銀河”與浩瀚的“黑海洋”交相輝映,會有百轉千回,滄海桑田的瑰麗意境。
但這同時也讓某些器樂元素不夠豐富的音樂顯得溫吞,甚至形態(tài)模糊。
真是越高級,越揪心。
————
暫時就這些吧,字數(shù)并不算多。但都是大實話。
感謝關注和閱讀,多多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