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索尼的降噪耳機已經(jīng)發(fā)展了十余年。早期該品牌在國內(nèi)主推得多為有線入耳降噪,如MDR-NC33等,但,隨著TWS的崛起,無線頭戴的興盛,此類產(chǎn)品的“累贅感”也就越發(fā)凸顯,如今再打開索尼中國官網(wǎng),它們已然不見。
與有線入耳降噪耳機命運相反,索尼頭戴無線降噪耳機年年強勢。
像2016年發(fā)布的初代MDR-1000X,就已碾壓了同級競品Bose QC35(音質(zhì)和降噪層面),再到后來2代的精進,3代的4倍降噪提升,直至最新的4代1000XM4的全性能提升,縱觀全球頭戴降噪耳機市場,索尼在這一領(lǐng)域的綜合“戰(zhàn)力”已是NO1。
究其原因,除了外觀、佩戴、性能優(yōu)秀之外,相對“便宜”的價格也是其關(guān)鍵。
頭戴式1000X系列雖貴為旗艦,但實際成交價(國行)卻常常在1500到1900元間浮動,這在如今的頂級“消費級”耳機中可謂“極便宜”。
聊到價格,順便看下日本KAKAKU價格網(wǎng)最近(有時效性)的數(shù)據(jù)。
索尼現(xiàn)旗艦降噪耳機WH-1000XM4,目前在該網(wǎng)站的全球耳機銷售熱榜上雄踞第二(第一是airpods pro),而競品Bose QC35II被干到第366位。
真是強者恒強。若稍弱,則難擋。
另外,自家真無線降噪耳機WF-1000XM3也很出色,位列第四。
該型號雖說上市時間挺久了,但綜合性價比在1000元檔仍舊出色。
索尼,正把高端產(chǎn)品玩出性價比。
WH-1000XM4賣得太好,索尼日本也頗有閑情逸致地推出了個“靜寂白”限量版。
(PS:與知名歌手LiSA的合作型號)
如此一來,該機型也就不止早期的黑和鉑金銀兩色了。
事實上,關(guān)于WH-1000XM4,我老早前就寫過一篇它和上一代WH-1000XM3的細致對比。差不多是全國首發(fā)(之一)
這次就當是僅針對1000XM4的單獨紀念吧。一些新發(fā)現(xiàn)也會放入此文。
首先,基于IPHONE手機,玩《和平精英》,它的流暢性與airpods pro近乎相當,這是早前沒試驗過的環(huán)節(jié)。此次感受優(yōu)良,我很滿意。
和黑色版一樣,鉑金銀版的機身也保持著非常高的視覺統(tǒng)一性。
譬如吊架、頭梁、滑軌的質(zhì)感和顏色都是趨于一致的。這種一致性是從索尼H.ear系列誕生以來就奠定的“設(shè)計基調(diào)”,其實現(xiàn)難度相對同期的AKG、森海塞爾、BEATS更大,但也換來更卓越的極簡美感。
吊架側(cè)面和懸掛耳罩的支架表層,有著獨特且極精細的磨砂紋理,這提升了其“塑料”材質(zhì)在微距視角下的檔次感。
通過對整機部件的全新優(yōu)化,新的1000XM4機身更緊湊、合理、精致。
透著內(nèi)斂與從容的氣質(zhì)。
截至發(fā)稿日,在索尼的藍牙頭戴耳機中,WH-1000XM4的工藝品質(zhì)已觸及頂峰。
相比前幾代,4代的耳墊內(nèi)部空間更深邃,更大一點,再配合更軟的慢回彈填充物,它給人耳的壓力感也進一步降低。
除了夏季還是會悶熱,耳罩、耳墊這塊是沒啥毛病了。
——降噪、環(huán)境聲、智能佩戴——
1、WH-1000XM4有著多達20級的環(huán)境聲可控降噪(在headphones APP上調(diào)節(jié)):可根據(jù)環(huán)境噪聲的大小,個性化選擇環(huán)境聲模式或降噪方案。在此基礎(chǔ)上,還有個準“降噪”,此狀態(tài)下的降噪能力最強,而這也是機器默認的“降噪”狀態(tài),另外,還有個“風噪降低”,可削減迎風時的噪音。
XM4在準降噪狀態(tài)下,對中頻和中高頻的噪聲削弱能力要比XM3好得明顯,這也是對“降噪發(fā)燒友”而言,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但作為頭戴耳機,XM4的“環(huán)境聲”模式還沒有做到極致,只能說夠好用,但還不能完全還原外界環(huán)境。
2、XM4新增了智能免摘和佩戴感應,連同以往捂住耳罩下的“快速提醒”功能,讓這款降噪耳機更容易與外界互通,也更“隨機應變”。
關(guān)于“智能免摘”,只要你開口說話,耳機內(nèi)播放的音樂就立即暫停(該功能也可關(guān)閉),同時,環(huán)境聲也自動切換至最大值20。該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讓用戶既能“沉浸”其中,又可置身現(xiàn)實,讓不摘耳機與他人溝通變得“自然”和“自如”許多。
據(jù)我所知,目前也就索尼有此功能。它讓頭戴無線耳機變得更“智慧”,實用性也明顯提升。此外,它也比早前地“快速提醒”功能更高效、靈敏。
當然,“快速提醒”仍然有用,或是說它可以作為溝通的“第一步”。
比如在你意識到有人對你說話時,你若想先聽到對方說什么,那就捂住右耳罩去感知(快速提醒),然后再開口回應,此時“智能免摘”啟動,雙方隨即流暢對話。
—音質(zhì)、音效、音樂——
1、WH-1000XM4擁有DSEE Extreme技術(shù),在音域和音質(zhì)上相對前代1000XM3(DSEE HX)有更優(yōu)秀的補償優(yōu)化,同時,也是目前僅次于walkman ZX505的DSEE Ultimate的第二強數(shù)字音頻增強技術(shù)。這在LDAC無線傳輸下,聽一些HI-RES級別的音樂時,會有更加震撼人心的聽感。
雖然仍是40mm液晶鍍鋁振膜,但WH-1000XM4的聲音在平衡性上卻要好于上一代WH-1000XM3,這種風格的改變,也讓它更為“雜食”,以往3代難以表現(xiàn)好的古典音樂,4代已能比較輕松地駕馭了。
2、對于一些定位很高的索尼藍牙耳機,若不折騰下headphones APP,那就太虧了。
Headphones APP不僅功能極豐富,且更新還很勤快。它伴隨著索尼多款藍牙耳機升級了好多次。
最近的這次(我也很久沒升級了),像360 reality audio(臨場音效)也有升級,看描述感覺很不錯,因為它提到“擴展音域”以及“更富臨場感”,這讓我挺期待。
關(guān)于“360臨場音效”,我在數(shù)月前感受過一次,就在索尼精選。當時沒有使用“分析耳型”,就直接找了個常用的有線耳機聽,沒想到“場景感”很糟,像是悶在一個很小的窩棚里,不論換什么歌,都是哄哄嗡嗡的,與傳統(tǒng)錄音的音樂對比,沒有絲毫贏面。
而這次,使用1000XM4聽,期間也用WF-1000XM3或其它有線耳機測試,發(fā)現(xiàn)完全不一樣。我不確定是“分析耳型”帶來的,還是這次“360臨場音效升級”所引發(fā),或是共同的作用力?總之是脫胎換骨,非常驚艷。
聽了大概七八張專輯,幾十首歌,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音樂都變得“相當好聽”!相信索尼精選的用戶亦有此同感。
這種“好聽”表現(xiàn)在清晰的全頻、唯美的高音、非常明確的定位感和真實的廣闊空間感,能在WH-1000XM4下獲得的這種愉悅,一度讓我對網(wǎng)易云或是QQ音樂失去了大半興趣。不過,WH-1000XM4畢竟不是準HIFI耳機,若你是常年的老燒友,這種體驗可能并不會直接打動你。但在藍牙降噪耳機中,能呈現(xiàn)這種美妙聽感的產(chǎn)品,目前也確實罕有。
當然,WH-1000XM4+Headphones APP+索尼HI-RES精選,這“軟硬三件套”是獲得“樂感提升”的前提。
若你暫時不想花錢買索尼精選的PLUS會員,那使用Artist Connection APP,也能體驗一些360臨場音效型音樂,因為這里的資源大都免費。相信你會慢慢愛上這種真實感的聲場。我覺得索尼360 Reality Audio是一次很有意義的變革。未來這種音樂文件也將越來越多,或成為主流。
有個奇異的事要提下,我拿一些有線HIFI耳機對比索尼的WH-1000XM4和WF-1000XM3,若都是聽360臨場音效類音樂,在“聽感”層面,有線耳機反而不像索尼這兩款產(chǎn)品有更動人的蓬松感和定位感,一時半會我也難以搞明白原因,但藍牙耳機似乎在此時有著比有線耳機更好的適應性。
總結(jié):索尼旗艦降噪耳機WH-1000XM4在功能和性能上,全方位的強大鑄就了如今的銷量神。如果你在乎智能,在乎主動降噪,在乎音質(zhì),在乎設(shè)計感……那它幾乎是最值得掏錢的,因為近乎全能。而且,我發(fā)現(xiàn)這么多年過去了,真正威脅到1000X系列頭戴的型號還是沒有出現(xiàn)。或許只有索尼自己才能擊敗自己了。
致敬完畢。
以上。